“风吹枯叶落,落叶成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的楔子展开了津端修一夫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
两个年逾古稀、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自己的家园里锄地栽种果蔬,修葺房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数十年如一日,夫唱妇随,耕耘着自己的小天地。生活中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不曾怄气斗嘴,也未曾相对红了眼。日子如流水缓缓而过,波澜不惊,这份妥帖安稳的幸福。
让人想起了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与世无争的平稳生活令人心安心静。顿生退意,欲觅一良人,携手归隐田园,过男耕女织的简朴生活。
热爱生活,亲近大自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津端家的果园里,载种了70余种果树,有酸橘、樱桃、青梅、核桃等,修一为其一一制作了木牌,标注植物品名及特性。
英子则为其施肥浇水,并为不时到访的小鸟客人备了洁净的水,在水缸里供其饮用。
收获的果实,部分寄给亲友,分享丰收的喜悦。部分制作成果酱、蜜饯,丰富果实内涵。部分作为原料搭配,制作出草莓蛋糕、布丁、樱桃酸奶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自给自足,辛勤耕耘,享用大自然的馈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与蔬菜”这与海子的理想生活不谋而合。
“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与我立黄昏”应该就是最舒适的婚姻状态。不脱离现实生活的柴米油盐,又能在精神世界达到和谐统一。
爱一个人,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并从尘埃里开出花。爱一个人,会事事以他为先,甘愿放低姿态,洗手做羹汤。
英子与修一相识于微时,一场帆船比赛促成了二人的相识,相恋,并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而婚后并非一帆风顺,月薪只有4万日元的修一想买价值70万元的帆船,英子没有反对,积极帮忙想办法。生活拮据时,英子偷偷去当铺当衣服,却不让修一知道,以免徒增担忧。
英子悉知修一的生活习惯:只用木勺子,不喜欢不锈钢材质。会经常为修一做他爱吃的土豆炖肉,尽管那是英子最讨厌的食物,一吃就会腹胀。会为他去超市挑选半肥的金枪鱼、炸番薯丸子,只因他爱吃。
而修一会在花开时节,为英子拍照,记录点滴生活。二人合著的书出版,修一会在记者面前骄傲且甜蜜地说,她与我而言,是最棒的女朋友。新书签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卡通人物,代表着修一英子。恩爱了半世纪的两个人,羡煞旁人。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英子对修一说:“到了晚年,脸越来越好看了。”
年轻时,他不过是个穿着皱巴巴裤子和草鞋的青年,存照上的他,土灰色的脸眯着眼,似未睡醒。而经过人生历练岁月沉淀,年老的他清瘦矍铄,温润如玉,一派学者风范。
心境平和、少私寡欲,摒弃贪、嗔、痴,能减少岁月在脸上无情地刻画苦难痕迹,不会面目可憎。而英子,从少女到暮年,唯一不变的是笑靥如花,她说女孩子不可以没有笑容。
面对生活琐碎的难堪,能够做到不抱怨,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那生活,还有什么理由去为难人?
每个人到最后都是孤独的,学会享受孤独,保有自我空间,自得其乐,丰盈生命。能成为一家人是最大的福气,唯有珍惜感恩,方不辜负造物主的厚爱。而那些有缘无分的感情、爱而不得的人、各奔天涯的朋友,亦感恩相遇。
青菜豆腐,阳春白雪,彼此流年中盖下邮戳,留下到此一游的足迹,是风景亦是过客。惊艳过时光,温暖过岁月,足矣。
随着修一的离开,英子失落了好一阵子,六十五年来都以他为重心,现在生活却处于失衡状态,天平的另一端再没有惺惺相惜的真心相呼应,到底意难平。相伴走过春夏秋冬,伴侣会离开、孩子成家立业、朋友书信往来远远关心。
“到最后,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自己便是自己的归宿,还需要找什么归宿。”亦舒师太如是说。乐观的英子仍用心耕耘、收获果蔬、制作美食,但静坐望着窗外时,眼神中多了几分落寞。生活到底缺了一大块,没有人可相倚看枫叶染层林。
某个建筑学家说,家应该是生活的百宝箱。工作以外,家庭才是最值得花时间的地方。活得越久,人生就会愈加美好。千帆过尽,返璞归真。
年岁渐长,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不患得患失于宠辱高下。用心经营自己的人生,发现生活乐趣,心态平和,感恩知足,人会快乐很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人生是马拉松长跑,而非百米冲刺,不到终点,胜负未定。一个人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是看得出来的。
养花种树,芬芳果实会带来丰收的喜悦。旅行探险,视野眼界摆脱狭隘,发现更美风景。码字绘画,厚积薄发,作品会替你发声,功不唐捐。
人生不应以功名利禄来评价每个人的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便是一种乐趣。学会与自己相处,自得其乐,不忘初心,这也是生活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