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我在女孩中大概是属于顽皮的那种,所以我妈总想磨磨我的性子。
先是给我买了个电子琴,培训班离我家走路大概10分钟。那是夏天,学了一个多月,我没耐心了,便一脸委屈地跟我爸说,练习室不开空调太热了。我爸说,算了,不学了。
后来小区里开了个画室,我妈带我去看了看,也是暑假,我还惦记着电视剧没追完,便跑去跟我爸说暑假作业有两个厚本子,老师还让看好多书,没时间。我爸说,算了,不学了。
再后来,有一天,我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是蒋方舟的《正在发育》。我妈说你看人家小孩跟你差不多大,写字写着写着就出了一本书,然后给了我一个日记本,说,你也写。
我妈似乎看出我有怀疑特别认真地跟我说,你看这是带密码锁的日记本,我看不了。
我信了。
前一段时间有一天跟我妈闲聊,提到我小学转学的事情,我妈语气中略有自责说太粗心没注意到我刚转学那段时间的不开心不适应。我记得我转学的事儿但完全不记得我有过不开心的阶段,疑惑地问我妈怎么知道的。我妈迟疑了一下,估计考量了下后果可承担便实话实说了:你日记本里写的。
被骗了。
02
上了初中,写日记成了作业,老师要求每周不少于三篇,因为我已经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所以一般都超标完成。那时候,老师说你们的日记老师不会看内容,只看有没有写。
虽然不喜欢每篇日记总被划一个红勾勾,影响我日记本的美观,但不影响写日记的心情。我记得我写得特认真,读书笔记,摘抄,上课的心情,同学之间的事情,家里的事儿,自己的事儿。
有一天班会时间,老师在班里不点名批评说有些同学追星,我听着听着才觉得不对劲儿,这说的怎么都是我日记本里的呢?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追过谢霆锋、王力宏、周杰伦,但并不记得日记本里写的是谁了,可当时愤怒的心情还记得真真儿的,当时真想怒怼老师,你不是说你不看我们日记的嘛!
然而,当时初一,这老师要当我们三年班主任的......认怂。
又被骗了。
03
上了高中,有一阵儿特别有意思,开始流行写信了。那是个手机还不普遍,玩电脑要去网吧的时代,初中的朋友如果没在一个高中,就靠写信联络。其实我们那个城市主要就三个高中,每两个相隔最多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而已。可是,依然还记得从收发室回来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拿着信件喊着:“xxx,有你的信” 时的喜悦,还有一点小骄傲。
那时候,每一个信封、信纸、邮票都是认真挑选的,什么文字配什么信纸也都是精心考虑过的。那封信拿到手上时仿佛传递过来的不止是文字,从字迹中似乎也感受到了写信人当时的心情。
现在明白了,那种骄傲感来自于有人愿意和你认真分享,哪怕那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哪怕是一刹那的喜悦和美好。
虽然学习任务很重,还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也曾认真写过一本日记,把我收藏的很喜欢的一些标本,插图,卡片都贴进去作为装饰,送给了一个人,那人说会好好保存。
又被骗了,后来也不知道那本日记本被丢哪儿了。
04
大概高二开始吧,QQ已经很流行了,那时候的QQ还长得很瘦高,没有那么呆萌,它还有个功能叫QQ空间。慢慢地,朋友之间联络不再用书信。我们都会放一些照片,写一些文字到QQ空间,偶尔的去踩一下,去留个言。
我还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但也越来越少。
上了大学开始用校内网,再后来流行微博,到现在用微信。
我们的心情从最开始的长篇累牍,流水账似的洋洋洒洒,和自己说不完的话,和朋友说不完的话,到现在朋友圈里写三十个字都在想会不会太长,让人觉得很奇怪。
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能用图片代替的不用文字,能用表情包代替的,不用图片。
到底是搞科技的人太厉害不断地适应人们的社交沟通习惯, 还是搞科技的人太邪恶在引导人们减少沟通内容和深度去适应他们的技术和平台呢?
05
八月底的一个周末,朋友去青岛跑马拉松,我去凑热闹。路上朋友拿了一本书叫《写出我心》,我随手翻了下,开篇的一句话吸引了我,作者说写作给他带来的改变:
“我不再认为生命存在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开始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万物之间的联系,感受万物与自己心念的接触,然后将这一切跃然纸上。”
不论是日记,信件,还是随笔的文字,用文字铺成一条小径,用书写的方式去观察生活,探索生命,在这条小径中我们和自己,和别人,相逢,相知,相互陪伴,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感恩生命。
这一年的许多点滴美好有文字记录,这一年的不开心与挫折也用文字来自我反省。
新的一年,继续用文字陪伴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