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闺密说这部跨世纪的电影剧情有点破碎,但冲着安叔的名号,我做好“看不懂然后会睡觉”的心理准备后,还是走进影院看《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
东方这个地方,3D的电影播出来也是个2D。所以,我不得不单纯地看剧情去了。
从父亲三部曲到《断背山》到《色戒》再到《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尽管从24帧到了120帧,但是不变的是,安叔依旧乐衷于东西文化的交融。
这部以伊拉克战争为主线的电影,没有一个人的英雄主义,没有西方人钟爱的冲撞热血,安叔用娓娓道来的东方形式讲了战争。在带了些政治色彩的电影里,他并不急于表达立场,他只写事实。我一直觉得电影就应该是生活的记录。商人、媒体人、场地工人、军属……每个人对战争的定义不一,安叔把这些相异的价值观抛给我们看,立场让观众自己站――我喜欢安叔的电影给我们的这种自由。
(一)关于标签
军人和普通人原来是不同的物种。被打上英勇军人的标签后,你听国歌时流泪一定是因为爱国而不是因为爱情;你惜别的恋人爱的其实是你的英雄光环――那个让你患上PTSD的战场,她却说“你是英雄啊,你怎么能不回去?”;你的生活被富商物化成赚钱的手段,他想用少的得可怜的5500美金买你出生入死的故事,但『这分明不是故事,这是我们每天经历的生活。』……
人们只会空谈爱国,当牵涉到他们的利益时,便会捂紧自己的口袋。这个社会比战场更加危险。原来其实没有人能对你经历的一切感同身受。有一种无奈的孤独叫『我人生最悲惨的一天,却总被人夸耀。』军功章不仅没能为这些在伊拉克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少年们带来成正比的福利,也没有为他们带来基本的安慰和理解。
你是军人,所以你该没有七情六欲,该奉献牺牲;你是老师,所以你该知书达礼,他人给你砒霜你也该报之桃李;你是四川人,所以会脾气火爆,无辣不欢;你是女人,所以你要相夫教子,与世无争……这些因果关系其实多么荒诞不经,然而我们却常常身陷这种思维的囹圄给予他人无形的排斥。我们给他人贴上标签,将人与人不断地划分群体,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被边缘化,人们开始找不到认同感,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孤单。
我们需要被理解,但无法被所有人理解。所以归属感成了命运转折点的操控者。所以比利最终的选择拒绝姐姐的好意,他回到了部队,他选择到有更多人理解的地方去了。战友们对他说着“我爱你”,一如当初在战场对蘑菇所说的那样。这里的“我爱你”才是“我爱你”该有的分量。
(二)关于选择
造成我们彼此千差万别的那些选择,也许恰恰是没有选择时的抉择。就像少年们参军的理由,真的不是一句“我自愿献身国防”就能一概而论的。
我们会因为事与愿违而怀疑当初的决定。我们会试着臆想若当初选择了A而不是B我们的今天又会怎样。
安叔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又一次讲到印度教。梵天、湿婆和毗湿奴是印度神三相,梵天创造,湿婆毁灭,而毗湿奴主管造与灭间的维护和复苏。梵天―湿婆―毗湿奴,这是一个轮回。印度教,多少带了点宿命论的味道。
像蘑菇所说的那样,有一种东西比信仰更强大,它超越了自身。我想把这种宿命般的无奈解读得积极一些――有了这种“因果轮回”,不是说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要正确,而是说我们要相信此时就是唯一命定的选择。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你应该相信这就是本该你所至的地方。我们常常不是命运的掌控者,而是被命运的洪流席卷往前。
因为有一种比信仰更强大的超越了自身的东西,它叫“命中注定”,所以,如果选择了,就走下去。让唯一的选择变成最好的安排。
然后就该是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苇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