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11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行为,否认意识,主张实验方法,反对内醒,认为人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主义包括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模仿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条件理论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他发现了动物的条件反射现象。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就是狗的唾液实验。华生是继巴甫洛夫之后将经典条件理论,将其扩大到用来解释人类与动物的一切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例子:每当快下课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听到下课铃声,那么听到铃声就意味着到了下课时间。
有一天,大班的苗苗听到了下课铃声,她以为下课了,可以开心地玩了。可是铃坏了,提前响了,但是在这一刻,苗苗认为就是下课时间到了,她想出去玩,于是她开始心不在焉。作为老师的我们只好安慰苗苗,向她解释清楚。但其实这就是铃声与下课在上课时间建立了条件反射。
还有些幼儿往往会做错事,或者刻意在课堂中捣乱,教师以不当的方式惩罚幼儿,当次数逐渐增多时,幼儿就会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其实这就是不良的刺激产生不当的心理反应,因此,我们更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
总结:虽然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有缺陷,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了解到了人的各种行为。
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他的著名实验“斯金纳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强化”。
例子:在幼儿园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的头上出现了小红花,那这些小红花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其实这些小红花是为了强化某一行为的刺激物。当幼儿的某一行为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从而得到了小红花,所以该幼儿这一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另一种反应概率的行为是“惩罚”,当孩子生病时,不愿意吃药就罚他不许看电视,直到出现吃药这一行为。这是“正惩罚”。而当孩子不吃药时,取消之前约定好的旅行计划,直到他出现吃药这一行为,这是“负惩罚”。
当某一幼儿出现攻击人的行为时,可能他只是想获得老师和其他幼儿的关注,那么采取的不理睬的方式,就是“消退法”。
总结:强化,惩罚和消退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幼儿良好行为,减少幼儿坏的行为,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三、模仿学习理论
模仿学习理论又称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他提倡“观察学习”。
例子:在观看了动画片《熊大与熊二》后,有些孩子会出现某种攻击行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动画片里有粗暴的语言和行为,幼儿观看之后就会模仿这一行为,使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现出与光头强一样的暴力行为。
总结:其实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面对幼儿,我们更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明的环境。
虽然行为主义无法解释比较复杂的活动规则,比较重视环境的各种刺激,但是它提出了行为治疗法,这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将这些作用到实践当中去,去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