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里闲翻书,找出了三卷本《冯契文集》,不由得回忆起一段往事来。当年,我在蔴菇山下的同窗好友黄伟合,考进了丽娃河畔的华东师范大学,跟随周原冰教授做伦理学研究。他听了冯契先生的课《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感觉甚好,来信中告诉了我种种状况。我当时正在迷恋黑格尔老人,请求伟合想办法弄份讲稿我看看。黄伟合寄来了《逻辑思维的辩证法》打印稿,叮嘱我一个月返还。我连续读了两遍,内心一阵激动,同时也留意坊间冯契先生的著述,先后购买阅读了《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等有分量的图书。此后,我前去丽娃河畔,在伟合的帮助下,先后见到了曾乐山、丁祯彦等教授,但还是没有去见冯先生,因为确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不知道见到老人家应该去谈些什么。
随着世纪末的来临,总结二十世纪成为我的组稿设想。在出版社领导支持下,我先后请胡福明先生牵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请俞敏声先生挂帅《中国法制化的历史进程》,请徐宗勉先生领衔《二十世纪中国对于民主的追求》,请冯契先生主持《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前三种图书都正常推进,很快列入计划,准备即刻上马。唯独最后这一种,冯契先生迟迟没有确定下来。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此,我专程找到丁祯彦教授,请他帮我引见冯契先生。那是一个初冬的上午,我为书稿的事登门拜访问老先生。老先生刚刚做过八十大寿,显得清瘦而疲倦。他静静地听我陈述组稿由来与设想,并缓缓道出了他自己的一些担心。我则认为,冯先生不仅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演进的见证者,而且自己就是剧中人和剧作者,上马这个项目,他才是当今中国最合适的主持人。大概是早就有所准备,他说,已经请人做了计划,也批下来了资金,大约三年左右,可以完成这个项目。这令我大喜过望,当即恳请签署约稿协议。丁祯彦老师见我太急,就说这些事由我来具体办理,我们让冯先生休息吧。冯契先生叮嘱丁老师,你去抓紧办理具体事情吧!临行前,冯先生拿出一册《智慧的探索》文集,为我题签铃印,让我好生感动。后来,冯契先生和丁祯彦先生分别很快去世,《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一书归于流产,殊为可惜。而我同时启动的另外三种图书,则早已就推向了书店,嘉惠读者和学林,引发学界一片好评。
今天,当我再次翻出三卷本冯契文集,耳旁猛然响起了出版界前辈的一句话:书比人长寿。的确,虽然冯契先生已经故去二十年了,他的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哲学成就之一,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十卷本《冯契文集》一版再版,专门性冯契哲学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也召开了几次。最近几年,京沪两地都现出了绍述冯契哲学的声音。智慧之学,正在开启它新的进程。[/cp]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