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总让女人的味蕾如醉如痴,虽然偶尔担心热量,但没有甜品,仿佛一顿正餐就没有结束。久而久之,甜品也成为了一种国家符号,一如提起意大利,就会想到提拉米苏,而法国有漂亮的马卡龙。而在澳新两国,“国家级”甜品是名为Pavlova的蛋白脆饼(Meringue)。
Pavlova,中文名是巴普洛娃,可惜手机图片皆不清楚,只好求助网络。
激荡舞步的甜点
没南下澳新时,只听过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巴普洛娃,但绝对没有想过和甜品有半毛关系。第一次品尝Pavlova时,就觉得这名字应该和芭蕾舞有关,以为是曼妙的口感好似舌尖上的芭蕾。查了些资料,这甜点的来历,果然与那位大名鼎鼎的舞蹈家密不可分。但究竟这款甜点是如何得名的,仍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
甜蜜的食品附带着浪漫的背景,这样的故事最令人接受。据说,20世纪20年代,巴普洛娃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巡回演出,当地一位名厨痴迷于美丽的舞蹈家,从舞蹈中获取灵感,改良本地乡村蛋白脆饼,使口感更轻盈,并以直接用巴普洛娃命名。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说,巴普洛娃以此演出结束,酒店后厨希望做一款不含脂肪的甜点犒劳勤苦的舞蹈家,但不料厨房的玉米淀粉用完了,厨师在原料不足的情况下突发奇想,用蛋清制作出今天的甜品Pavlova。
由于舞蹈家巴普洛娃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两地演出,因此澳大利亚同样流传着甜品Pavlova的故事,两国长期就自己的甜品是否正宗争论不休。
风行澳新的国菜
无论Pavlova最早出自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这款甜品在这两地普遍流行,绝对是“国家级甜点”。
当地几乎所有的小孩子都是吃着“巴普洛娃”长大,还有一首关于这款甜品的儿歌:Paaaaavlova。儿歌中唱到:“巴巴巴巴巴……巴普洛娃,我最爱吃的甜点,真是美啊,不管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早餐晚餐还是下午茶,我们都吃巴普洛娃。”
在新西兰,巴普洛娃专卖店遍及全国,这些店家只卖Pavlova这一种甜点。而你走遍超市,都能找到她的“半成品”,新西兰人对“国家级甜点”的喜爱可见一斑。
新西兰的华人也受到这种甜点的影响。笔者曾参加一位老华侨为送别相处六年的好友回中国而准备的家宴,筵席最后专门制作了Pavlova做餐后甜点,并不停地用“Last Chance, Last Chance”来劝说朋友再多吃一点。
而为游客表演当地原住民文化的毛利文化村也会在餐食中准备上一份“巴普洛娃”,作为招徕游客的招牌。Pavlova在新西兰所有社群流行,不愧是“国家级”。
老饕品国菜
对于烘焙爱好者,Pavlova的确是“进阶教程”。倒不是这款甜点的原料有多神秘,而是其制作方法是在是个“技术加体力活”。
Pavlova是一款完全依靠打发蛋清完成的甜品。一个合格的Pavlova,一定要外脆内滑、十分轻盈,这就要求制作者在打发蛋清时发力稳定、持久。有了合格的蛋清,再加入糖,神奇的化学反应就此发生:蛋清逐渐变得柔软、坚硬,再加上少量香草精及醋提味,在烤箱中经过长时间低温烘培,外壳逐渐变硬,但又一触即破,松松脆脆,入口即化;与此同时,蛋糕内芯仍旧质地柔软,口感绵软香甜。
吃Pavlova,一定要外壳、内芯一起入口,类似吃跳跳糖,兼顾酥脆和柔软,真不愧是“舌尖上的芭蕾”,轻轻触碰就有别样幸福。
蛋糕出炉冷却后,会涂上厚厚的奶油,佐以时令水果,如草莓、树莓、西番莲、奇异果、黄桃等,从外形上就是那么美艳,一如芭蕾舞者的迷人。
当地人吃Pavlova,一般用冰激凌作为的配餐,两者的配搭清凉香滑,丝毫没有甜腻之感。正如厨师对它的评价:“美丽的容貌,丰富的内涵,坚强的外表,柔软的心……水,至柔,却可吞纳万物,玻璃,至刚,却一触即碎。
Pavlova就是这样一个外壳坚硬易碎,内芯柔软又有韧性的蛋白水果蛋糕”。怎么样,这个假期就来试试吧。
我比较懒,没有自己翻译,食谱可以求助度娘,或者我推荐一个超级喜欢的公众号“田螺姑娘hhhaze”,不是广告,别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