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角色压力一个出口
“减压”比“拼命学习”更重要
一位老师谈起她上学那会儿的事: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当地流行从初中考中专中的师范,这在当时是一条“鲤鱼跳龙门”的捷径。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人都挤这条“独木桥”。
我的一个同学是复读生,她这已经是第5次复读了,前几次都是以几分之差与师范学校失之交臂。她虽然非常努力,但学习却总是不见成效。这使她对自己的整个知识基础产生了怀疑,总是一幅压力重重的样子。
一次其中考试,我考了全年级第十,已经是应届生中的第一名。初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竟然拿了个全年级第一。当时我也挺纳闷,平时班里很多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比我强,我也没有超常发挥,为什么远远地把别人抛在后面?后来我突然明白,肯定是很多优秀的学生被两次考试吓住了!尤其是很多复读生,他们比应届生多上1年,甚至是6年学,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本该记得很牢,可是他们自己或家长对他们施加的压力太大,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减压”绝对是成功的秘诀。我与那位女生分享了我的发现。
明白这个道理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睡得好,吃得香,尽情的玩,轻松地学,最后终于考上了我市的重点高中。而我的那个女同学,今年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她考试的分数远远地超出了中专线几十分。我明白这其中的真正原因是:减压!
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人的动机过强,就容易变得紧张,思维局促,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大脑会一片空白,这样的情况,当然不利于发挥水平了。只有在动机适度,人比较放松的情况下,人的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谓的“动机”指的是人渴望完成任务的程度。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多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不是一种好现象。比如,一个整日混日子,没有什么理想的学生,很难有学习的兴趣;而一个对学习抱有太大的期待,过分追求学习功利性,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势必会为自己制造巨大的压力,最终影响到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下降,反过来又会增加他的压力。
动机过强和过弱都不好,那么什么样的动机水平才是最适度的呢?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励水平最有利于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