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主任,系华容县公安局原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我与他既不沾亲也不带故,缘于对他写作的崇拜,感恩他的帮助。
他与世长辞已有十余年,可他的音容相貌一直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一切过往仿佛就如昨天。时常想着他的好,想着他的热心。清明时节,对他的思念愈发强烈。
我与易主任的相识与警察梦有关。1989年9月,我步入了务农的大军。虽然身在田间,心却在城市遨游,依然怀有实现记者梦、警察梦的理想。
在当时,我是别人眼中的“另类”。种着田却报考了自学考试,经济拮据却自费订购了《岳阳晚报》《湖南自学考试报》《当代警察》《中国律师》《新闻与写作》等报刊杂志。
自学能改变命运?看报纸能解决温饱?面对各种质疑和关心,自己选择的路,只能咬牙前行。
时间长了,写作上还是没有什么突破,投寄的稿件屡屡泥牛入海。自学考试贪大好全,考试速度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我思想开始有点动摇,不知自己是否有恒心坚持到最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报纸看得多了,逐渐认识了“易文松”这个名字。他的发稿率很高,写的都是警察的事,让我很崇拜。
通过报纸分析,我想易主任应该是县公安局的警察。于是憨直地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咨询他上稿率那么高的原因,直言不讳问他投稿是不是要关系。
现在想想真的幼稚得可笑,可易主任没有笑话,认真地写了回信。介绍了他写新闻的经验,也没有靠关系投稿,指点我如何掌握写作的角度,怎么抓住新闻的亮点。
根据易主任指导的方法再写新闻,稿件果然采用了。《坝上派出所联防队二三事》还占了《岳阳法制报》半个版面,一下子提升了我的士气。
后来,陆陆续续又刊发了坝上派出所10余篇新闻稿件。当警察的梦想难以实现,想着当一名联防队员也挺好,与公安工作相关联。
于是,我再次写信给易主任说了想当治安联防队员的想法。易主任对我热爱公安工作的想法给予了鼓励,表示有机会一定帮助我实现梦想。
1995年9月的一天,我懵懂的来到了华容县公安局。正在门卫询问易主任办公室时,一位身着警服站在警车旁的中年人听到了我的说话。
他微笑地朝我问道:“你认识易文松?”
“不认识,我只给他写过信。”我答道。
“你是幸福乡的海兵,对吧?”
“是的,您认识我?”我有点疑惑。
“我就是易文松,呵呵。”中年警察边笑边伸出手握着我。太意外了,太开心了,真正看到我崇拜的偶像了。
“上车吧,我正好要去插旗派出所送蒋教导员上任,事情办完后我送你去坝上派出所当联防队员。”
于是,我跟随易主任上了警车。车上易主任还是不忘鼓励,说坚持下去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他还传授了自己的写作体会。
办完插旗派出所教导员交接事宜,易主任专程送我到了坝上派出所。他热心将我推荐给所长彭革锋:“彭所长,我给你带来了一个人才,他想当一名联防队员,今后一定会对你们所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认识,他给我们所写过不少报道。易主任亲自推荐,我们求之不得。”彭所长握着易主任的手说道。
进入办公室,彭所长拿出一张联防队员表格让我填写。填写完毕,易主任在担保人一栏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从此,我成了一名正式的联防队员,干着与警察职业有关联的工作,也算是对警察梦的一种弥补。
易主任离开派出所时反复叮嘱我:“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当时以易主任的身份安排一个联防队员并不是难事。但对我一个没有一点资历和社会背景的人来说却是大事。他的热心、体贴更加铭记在心。
次日上午,我将被服行李送到了派出所,然后到坝上墟场购买洗漱用品。不巧遇到了幸福乡教育组长罗绍来,我在学校教书时认识他,他到学校检查过工作。可他不认识我,我还是主动与他打过招呼。
“你是杨林小学的,看了你不少新闻报道,很不错。我给你们校长打电话,明天到教育组来上班。”
此时,罗组长还不知道我离开了学校,很热心地帮我调动更适合的工作。我权衡再三,决定继续发挥我的写作特长,到教育组工作。
到教育组上班后,我一直瞒着易主任,也不敢再与易主任联系,因为内心有一种愧疚。
直到2001年5月,我到县委机关报上班后,易主任从报纸上看到了“本报记者”后面的名字。于是他将电话打到了报社,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哪怕他到报社送稿时还不忘到我办公室交流,肯定我的努力,依然信任、支持、关心我。
时隔几年,在一次与公安局几个朋友小聚时,认识了易主任当警察的儿子易佳。此时才知易主任因病与世长辞,顿时悲伤的眼泪从眼眶奔涌而出。我与易佳紧紧拥抱,说着易主任的好,拍着他肩膀互相安慰。这种痛楚,这种情感只有经历了曲折,得到帮助的人了才会感同身受。
工作近30年,虽然现在依旧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内心却很温暖,很知足。庆幸认识了众多像易主任一样关心、鼓励、帮助我的人,才让我有了平稳的生活、满意的工作,知心的朋友。
他们的恩情无以回报,我只能深藏在心,带着感恩的心前行,传递着他们的热心、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