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爹爹一直都抽烟抽旱烟,身边一直带有一枝烟筒和烟袋,爹爹离世后,我把这枝烟筒收藏在我的书柜里,可惜的是没有把烟袋收藏起来。
听我姐姐说,爹爹抽烟历史,在他86年的人生中至少抽了60年。我们估计着,应该是在我爷爷离世时,他才开始抽的吧(过几天回家去问问老妈)。小时候偶尔见父亲用纸卷起来抽过,我们叫卷烟,卷烟用的纸是我们兄弟姐妹用过的旧本子,烟则是用自己种的烟叶晒干后制成的烟丝。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在殿横头有块自留地里种烟叶。每年都种,烟叶的树有1米多高,叶子大大片的,叶子粘到脸上手臂上,还扎人扎得皮肤庠庠,汗一粘皮肤更是火辣辣的刺痛,叶子长大之时,天气也已经很热了,爹爹会带上我们兄弟姐妹在大中午太阳最晒的时候去地里,把烟树杈枝条上的横芽(摸掉)摘去,让更多的养分供给叶子,等叶子长老长有点变黄,就把叶子收起来,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紧捆起来,用稻草编成辫子穿起来挂着晒干后变成了黄褐色的烟叶,再把烟叶一捆一捆绑好放在高处不让其受潮,到了冬天农闲季节的下雨天下雪天不能上山砍柴之时日,爹爹会拿出烟叶用些菜油喷过压紧压实,再夹在木头夹里用刨子刨出烟丝。
爹爹抽旱烟抽了很久。九十年代初,我们兄弟姐妹7人都成了家。印象中二姐最早给爹爹买香烟,因我二姐懂爹爹,知他自己啥不得买,那个时候能抽香烟的挺洋气,用现在的话说真牛,那时的香烟有过滤嘴的和有普通的,烟盒上写着过滤咀香烟叫高级烟,品牌有红叶、大刀、红双喜、白芙蓉、云烟、黄金叶、新安江、光荣、牡丹、石狮、阿诗玛、大前门、小熊猫、五朵金花、利群等等,大多数牌子不带[过滤咀],那时带过滤咀的香烟属于高级货如大前门、牡丹等,一般老百姓抽不起,也不会去买,只有“国家干部”才能抽得上。
爹爹喜欢抽烟,但是从来不贪图抽好烟,有好的香烟都是放在上衣口袋里招待亲朋用。爹爹是个好强好面子的人,从来都是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外人面前,从他抽烟分烟的点点滴滴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八九十年代,大家都不富裕,记得很多时候,爹爹把好烟的烟壳保管的特别好,一个盒子里放几种烟,包括别人分给他的好烟,他都暂卡在耳朵后面不抽,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好烟壳里面,每当遇到村里的长辈、隔壁村有朋友、舅舅和姑夫或者是有干部来家的时候时候,他的烟盒就派上用场了,分香烟给他们的时候,自己抽一根廉价的,看着分给他们抽好的烟,抽得美滋滋的样子,爹爹他特别地享受,有时人家夸上几句,这烟可以嘛好烟好烟……每当这个时候,爹爹的背挺得倍儿直觉得倍儿有面子。在那个年代,家里来客不仅看重招待的饭菜,也看重招待的烟和酒。烟不仅是当时"待客水准”重要的指标之一,还是男人们之间相互递烟交往的好方式。一直以来,我从爹爹的烟道中悟出待客为人处世之道。
烟是个奇怪的东西。旱烟,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是陪伴爹爹最多的伙伴,也曾经给他带来了快乐和享受。爹爹高兴的时候要抽烟,愁闷的时候更要抽烟。小时候我会觉得爹爹可以不吃饭,抽烟也管饱。等长大了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爹爹都是自己少吃点饭菜,留给我们兄弟姐妹多吃点,有时候饿了就点烟猛吸几口。
听别人戒烟的日子总是很难熬。借口也特别多,什么招待客人需要用烟,什么没有烟就聊不开话题,没有烟就开不了口见不了面办不了事等等……借口很多,也就戒烟总是不成功,可是我爹爹没有,一句话借口的都不说自个就不抽戒了。曾记得1992年爹爹来丽水看姑妈和我,姑妈家住城南申弄,我家住北郭桥弄城北,我和爹爹从大水门走到丽阳门,路过最繁华的中山街,当走到丽阳门钟楼段时,爹爹感叹的说:"看看城里人正儿八经的人都没有抽烟,街上叼着烟的都是看似走路没有个好样的人……"。从此以后,我对爹爹抽烟有了更多的关注,旱烟抽少了,烟叶也不种了,之前有种的没抽完的,有拿去卖了。慢慢地也就抽香烟了,烟瘾也小了。
到2000年前后,我们兄弟姐妹也都会在过年过节给爹爹买烟,最常买就是利群烟……再后来爹爹就叫我们不要买了,说抽烟对身体不好,说自己要彻底戒掉不抽了。80岁以后就很少抽了,到83岁住院后就彻底戒了,直到人生的最后86岁。
———烟筒话烟
2020年3月31于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