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我们今天有很多获取知识和咨询的渠道,但是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审视人生,因为它们不是给我们带来闲暇,而是让我们更加没有闲暇来思考。读书则不同,尤其是在读纸质书时,必须有比较长的时间不做其他事情,这样才能入境。正因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一旁,才能审视人生。阅读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重启大脑深入思考。
我买书比较随性,看对眼了,就买了。《见识》封面不错,也就随了眼缘了(我对作者吴军老师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他在得到APP上有专栏课程,然而,我没有买那门课。)
生活中,如果选了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果选了一本“坏书”,我或许读不下去,扔到一边,但这并不浪费我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当然,也有可能在读完它之后完全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但也未必收获全无。
人的认知水平提升就在于看到一些看似浅显的道理时能够思考一下,结合自己的经历产生一点共鸣,然后想到它深层次的含义。在我看来,如果能选到一本书,引发深思、共鸣,那对我来说是极其幸运的。
接下来,来看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
还记得小时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歇后语吗?一个西瓜的重量是芝麻的两万多倍,因此,捡芝麻捡的再勤劳,也捡不出西瓜的重量,得不偿失啊!
对于那些捡芝麻的人,不仅在于时间利用得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而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到越来越高的层次上。
正如职场中那些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的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当他们一旦习惯于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也就做不来了。不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么?
人生需要做减法。时间有限,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要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去学会判断事情的重要性,抓住核心价值,定向发展努力。
《庄子》中“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人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们的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已经很满足于自身的成就和环境,或者说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影响见识高低的因素:1. 外界合适的环境;2. 自身开放的心态。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终生学习,向死而生。
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莎士比亚的人生智慧:
1.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2.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
(与人相处要和睦、温和,但不能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3.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
人的出生自己无法决定,周围的家人、亲戚的圈子基本上是固定的,无法改变,能自己决定和选择的只剩朋友了。好的朋友是巨大的财富,而损友则是巨大的负资产。
【Tips】曾国藩对待损友的原则:不要给损友第二次机会,永远不要来往。
巴菲特人生智慧:
1. 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聚焦比发散更好)
2. 永远不要做空股票。(避免造成满盘皆输的结果)
3. 永远不要杠杆投资。(少犯错误比多几次成功更重要)
巴菲特不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只是不做当下自己不熟悉的,并非永远不打算熟悉那些事情。因为看不懂所以不做,因为看不懂所以耐心学习,学无止境。投资,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技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进步,拥有可继承性和可叠加性;艺术没有这种特性)
凡事需量力而行。
销售大师(王晓峰)的智慧:
1. 销售的本质:把钱收回来。
2. 持续的生意:让顾客把买的东西用光。
3. 商品和服务让要消费者有面子。
把钱收回来是目的,而把货卖出去只是手段,很多销售人员的做法实际上是背本趋末了。很多人不顾家地去挣钱,讲的理由是为了家人的幸福,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已经让家人不幸福了。
10000小时的努力对成功来说是必要条件,但是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智商、思维方式、运气、环境等。所有的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但却不能综合成为充分必要条件。
对10000小时的理解四大误区:
1. 简单重复:从事低层次的重复;
2. 习惯性失败:好高骛远,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不懂得请教别人。不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
3. 林黛玉式困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就越差;
4. 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地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破解10000小时的理解四大误区三大方法:
1. 确立”愿景-目标-道路“:制定合适的愿景、阶段性目标、战术方法;
2. 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换位思考;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即使对方真的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3. 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好处1:遇到难题,记录好解决办法,防止重蹈覆辙。
好处2:做记录的过程,又是重新思考的一个过程,进步会更快。
做好最后的1%。
做事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后一步做好。
走完一百步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做东西、做事情上,还体现在交流和沟通上。我们时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自己觉得通知到了,结果别人没有留心或者忘了,最后导致一些不愉快。(凡事必须有效沟通,确认结果。)
记得罗振宇老师说的:
经营自己未来价值的方法:做一个靠谱的人,营造别人对自己的预期。即任何人交代的工作或者任务要秉持: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学会做一个靠谱的人。
职场的误区:
1. 工作和职业分不清
2. 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单位的过客,而不是主人
3. 被语言暴力激怒后就乱了章法
4. 疏于沟通
破法:
1. 任何时候为人都要谦卑,只有谦卑,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2. 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语言暴力和其他故意伤害。
3. 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
4. 注重长期效益,把一件事放到两三年的时间周期来看待,这时我们对它的态度就会有所不同。
最有效的沟通是在第一时间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补充解释。
善于沟通的人会理解对方提问的目的,然后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字面上的意思。(专业能力+综合能力)
基层的员工要抬起头,而管理者要弯下腰。
很多人的通病在于只盯着自己当前画的那个色块,不愿意完后图两部看看整幅图画。有时候自己觉得颜色涂得很好,但是如果能退后一步看看大局,就知道自己的想法、做法并没有从全局优化来考虑。(基层员工缺乏大局观)
很多管理者在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是不了解细节,这个与前面的大局观正好对应。(管理者不了解工作细节)
凡事做到50分靠常识,从50分做到90分靠技术,从90分做到100分靠艺术。每一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做到90分我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必有负担。
简单地讲,任何事情从0分做到50分靠的就是常识,没有常识作为基础,谈论科学和技术就是虚妄。这就如同没有人能够不打地基,不盖第一层,就直接盖第二层、第三层的空中楼阁一样。如果我们做事情想从50分的水平提高到90分,仅靠常识或者常识性的知识就不够了,需要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而最后的10%,在职场上处理好各种关系,遇到未知的问题总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就属于艺术范畴了。
尽人事,听天命。
这里的常识我理解为查理·芒格口中的“普世智慧”,获取各各行业领域的普世智慧,并相应调整我们的行为,相信收获会让我们意想不到。详细请研读《穷查理宝典》。
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1.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2.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3. 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让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给你带来麻烦。
4.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要想挣多钱,就得掌握大部分人不会的技能。
钱是对资源的量化度量,越是稀缺的资源自然越值钱,那么当我们有了别人不会的技能时,我们就是稀缺资源。
5. 钱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资、投机)光。
阅读,对我来说,是自我成长中重要的一阶。
其一,可以给我提供自我审视的机会;
其二, 通过撰写笔记,进行分享,获得不确定性反馈,激励我继续成长;
其三,补充新知,通过书去感受过去、现在、未来。
《反脆弱》一书中这样描述到:多读经典之作,未来包含在过去之中,没有过去的人就没有未来。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期待你与我一起成长。
觉得有帮助的话,请点个❤,同为读书之人,请相互支持一下。谢谢
许慧瑶,20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