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之笔,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在新征程的时代浪潮中,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希望,是关乎国计民生、千秋万代的重大课题。近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如同一座灯塔,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关系、战略任务和具体举措,成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征程,我国成果丰硕,令人瞩目。创新性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纳入红线范围,这一举措如同为生态要地筑起坚固堡垒,为珍稀物种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首批国家公园的成功建设,宛如在广袤大地上镶嵌的璀璨明珠,将自然精华区域悉心呵护,为子孙后代留存珍贵的自然遗产;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有力推行,让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重焕生机,江豚嬉戏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江面上,展现出大自然神奇的自我修复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保持持续“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中国山水工程”更是成为全球生态恢复领域的典范,彰显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探索到实践落地的历史性跨越,这一系列成就见证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卓越成效。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产业结构中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依然突出,部分企业在污染治理上存在侥幸心理,执行不力,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尚不稳固。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任务愈发艰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负重爬坡、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稳扎稳打,全力以赴。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水平保护通过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碳市场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促使经济发展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通道。而高质量发展则为高水平保护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先进的科技助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较高的经济增长,在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一显著成就生动诠释了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内在联系。

       在生态修复工作中,要注重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结合。大自然本身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们应心怀敬畏,尊重自然规律,给予自然生态系统足够的休养生息时间和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国家公园的建设等正是尊重自然的生动实践。但对于那些受损严重、自我修复能力有限的区域,适度的人工干预不可或缺,如在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整治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工修复措施,帮助生态系统恢复生机。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做法,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科学有效。

       强化制度与法治的外部约束,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同样至关重要。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力度空前,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修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更是成为压实各方责任的有力武器,确保生态环保政策落地生根。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入多元化市场投入机制,以及广泛开展各类生态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思想转变,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勇于直面挑战,积极担当作为,坚定不移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以生态文明建设之笔,精心绘就美丽中国的崭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