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了张爱玲传,都说张是一位传奇女子,这不禁让我很好奇。开篇讲到张的身世,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伦,都是清朝时期鼎鼎大名的人士,这样的家庭出身,俨然是一位公主或者小姐的身份,本应该生活在蜜罐里,奈何其父亲是一位典型的遗少,仗着家世显赫,奢靡成瘾,品行不端,整日无所事事,后因其包养姨太太,使得张的母亲实在不堪忍受,就抛下年幼的女儿远走国外了。
由于很小就和父亲一起生活,所以张对母亲的记忆不多,只听仆人说她是一位西方主义的新进女子,崇尚西方的文化,致力于要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位淑女,但张的成长环境,张的性格无法让她的母亲满意,这也是张后来与其母亲感情不那么要好的关键因素。
张出生在上海,她从小就很爱读书,不喜与人交往,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安安静静的看书,享受着看书带给她的快乐。而且她很小就显露出她的文学天赋,会作诗,会画画,她的父亲也是多次赞扬过她的文笔,闲暇时也会与她一起读书,论书,这时候的张爱玲对她的父亲,对这个家还是有一些幸福感的,这种幸福感一直维持到她的父亲给她找了一位后母为止。
张由于天生的敏锐和洞察力,很喜欢剖析人性,具有她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成熟思想,她的性格孤傲,自尊心强,使得她不会阿谀奉承,假意迎合,导致她的后母非常不喜欢她,还经常打骂她。而她父亲对她后母的这些行为是视为不见的,这让她很伤心。但年幼的张爱玲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直到她的母亲从海外归来,使她有了追求新生的念想。
母亲的银发,新奇的装束,言谈举止都和她生活的这个家截然不同。她曾说过这个家给她一种沉闷的思绪,哪里都是黑漆漆的,父亲总是一个人靠在他的躺椅上,在烟雾缭绕中恍恍惚惚,这些都让她很难提的起精神。所以她更喜欢母亲家明亮的白色格调,呆在这里好似心里也明亮了许多。
自从母亲回国后,张就经常借口去母亲家玩耍,这另父亲很是生气,有一次甚至借口打了张爱玲,还扬言要打死她,倔强的张爱玲不但没有认错,而且还振振有词,父亲气不过只好把张给软禁了起来,不给饭吃不给水喝。禁足的张爱玲没有像寻常女孩一般害怕,而是谋生了要逃走的念想,并未自己设想了很多种的逃跑方案,最后成功逃脱。此时母亲已经返回海外了,逃出来了的张爱玲由一开始心里是解脱的,一点点喜悦的,慢慢的被无家可归的囧破所淹没了。
通过母亲之前给的地址,爬山涉水来到了母亲的住处,但这次带给她的感受与之前的欣喜完全不同,她的母亲看到她并没有感到过多的喜悦,反而有一点厌恶。后人解读说是母亲的拮据生活实在不堪扶养她的女儿,但不管何种原因,母亲的态度让张很难过。彼此之间不再像之前那般轻松自在,张不得不接受母亲对她淑女式的教育,但教育并不成功,因为经历这么多,张早就不是一个心思单纯,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了,她清楚的了解人性的冷漠,人性的弱点,冷眼旁观,高高挂起是她性格的特点,有人说她冷漠,有人说她自私。但我想这只不过是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她不善交际,喜欢独处。
她写了很多的文学小说,大都是古典小说的背景,她是一位写实的高手,生活的点点滴滴她都能信手捏来。很多人解读她的小说都说她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以她的原型改编的,她的境遇和她细腻的情感给她提供了很多写作的素材。她文学上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经历坎坷,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才更容易被后人津津乐道。
据说她与胡兰成结实的那几年正是她文学声望的鼎盛时期,都说胡与张的恋爱是令人羡慕的,但我却觉得他们得感情里有强烈的铜臭味,至少胡对张并非完全真心,不然也不会有后面胡和周小姐的倾心之恋。有一段文字描绘胡对张的最初印象,并不像报刊上刊登的那样美艳动人,而是有点小家子气,瘦的弱不禁风的样子,不喜言谈,还有点拒人千里之外的意思。可能正因为这差异让胡对张产生了好奇,又被她的才情所吸引,但最终让胡与张走在一起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张的家庭背景,文坛的地位,这些都足以让胡脸上有光,胡经常毫不吝啬的在公开场合大赞张的文笔。胡是一位贫苦人家出生的,毫无背景,全靠自己的聪慧和手段爬到高处,这时的张爱玲完全能满足他的虚荣心。张是一位从小缺乏安全感的人,一直颠沛流离,很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家,这时候胡的出现无疑给了她很大的安全感,让她有了成家的想法。
此时的胡是有家室的人,后离婚取了张爱玲,结婚不同于相恋,长久的同床而眠,四目相对,让胡慢慢的产生了乏味,再加上张的冷漠孤僻和胡善于交际大相径庭,胡喜欢把好友请到家里来,而张却很不喜这一点,经常闭门不见这让胡觉得很没有面子。长此以往,两人慢慢的生出了嫌隙,但这还不是导致两个人分手的决定因素。
胡因工作常常驻扎南京,很少回上海与张团聚,难耐寂寞的胡很想找一位能解他忧愁的女子,这时一位姓周的女子出现了,据说周很体贴,很温柔,与张的清冷不同,慢慢的胡就与其走到了一起,甚至不怕张知道胡的存在,张不愿与人共侍一夫,但她的清高告诉她要矜持,不能失了淑女的风范。这样一来,胡更是肆无忌惮,这时候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出了裂痕了。后来胡因日本人的原因被迫宜居他乡,落魄的胡此时根本不想与张再有任何往来,因为现在的他需要的不是虚荣心,而是帮助他东山再起的人。据说张曾千里寻夫,本以为多年不见胡看到她会很欣喜,但没想到胡的身边又有了另外一个女子,已视她为家人,这让张如何自处,难堪的张爱玲最后选择离开了胡兰成,独自前往美国发展。
在美国她结识了赖雅,她最后一任丈夫。这次的结合与胡那次不同,与胡她是倾心托付,这次多少带了点私心。这时候的张爱玲在美国居无定所,靠着写稿子赚取的微薄稿费勉强度日,而此时的赖雅是一位近60岁的男人,靠退休金过活,深知嫁给他不会大富大贵,但起码可以在美国定居下来。人生总是无常,赖雅的中风,使其瘫痪在床,身体每况愈下,这让张爱玲再一次没有了安全感, 她必须得强大起来才能维持这个家,她心里也不能允许别人成为她事业上的障碍,她无法每日照顾已经大小便失禁的男人,所以她把赖雅托付给了朋友,自己选择了再次回到香港去打拼,但此时的香港已经人才辈出,她的名气早已过了,事业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她只能拼命的写作,翻译,熬坏了眼镜,累垮了身体,终于在人生的后半程再度名声大震,但这时候赖雅去世了,终是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本就孤僻的性格使她更加的自我封闭。据说她后来搬到了一处私宅,整日埋头写作,不出门,不社交,仅有两三个挚友会偶尔书信往来,但往来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了。要不是报刊上偶尔会有她的作品,大家对她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出身名门,才情过人,这个曾经的社会宠儿,在经历了人生一场又一场的跌宕起伏后,看到了无边的苍凉,于那阵阵繁华之中体悟到了透心的寒意,她将繁华的本质,人性的冷漠看的透彻,但还是被伤的体无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