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朋友的推荐,听了苏阳的《急流》;因《急流》中,苏阳高亢、独特、拙朴、冲撞着某种野性力量的歌唱触动内心,瞬间决定去看苏阳主导的纪录片《大河唱》。
冒着细雨,与朋友看了《大河唱》,因了那几天内心触动颇多,后冒着雨得空重看一遍《大河唱》。第二次看见了更多的东西,体会到更多的东西,在影院不自主地随唱了《贤良》,隐隐约约似窥得《急流》所言。这急流确难回头。
或许是在这个时空点上,我在寻找内心深处想弄明白的事情。苏阳的《大河唱》亦是在循心寻找某种不笃定、疑惑、些许纠结、遗失的东西。难得的巧合。
记录片《大河唱》,以苏阳所创作、歌唱的不同民谣为主线背景,穿插甘肃地方上四名不同民间艺人对艺术的传承、坚守、表演以及个人生活面临的困境等。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本书,影片本色出演者,以琐碎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呈现民间艺术的窘境。皮影传承者魏宗福无奈、朴实的说到,“一代难容一代的东西,皮影要灭亡了”;苏阳的一句“哪有什么生活,只有工作喝酒,工作喝酒”,“逃离北上广,往哪儿逃呀,逃到哪儿都焦虑”;另一搭档一句“父母想让回家乡考公务员,回不去了,只有被吊在这儿”。真实生活中,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出内心所思所想,犹如冰山一角。何况是,苏阳随心探索的零碎、毫无结构的叙事诗般的纪录片。
二刷《大河唱》后,某日早起跑步,不再听其他,循环播放了苏阳的《急流》。听着听着,似乎更是明白苏阳想说什么:母亲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流淌,浪高过头;匆匆的鸟儿飞过高楼,这急流更似人内心的急流——焦虑、极速膨胀的欲望目标汇集而成的急流;“站在这路口万家灯火,落下起这脚啊张一张口”。社会生存游戏的门槛条件一致,只有目标,只余欲望,只留PK,只想成功。唯有目标明确,进入实现梦想的倒计时计划中,方能消解焦虑?!急匆匆的前行啊,生下来就被裹挟着似急流一般奔涌翻滚,来不及多想,容不得多虑,顾不上回头,更奢谈感受,没有理由,唯有前行。
太阳灿烂,水波温柔,花草多姿,白云舒卷…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的需求,更是枉顾身边人的感受。只剩要吃饭的嘴,要穿衣的身,给别人展示的身份,让人艳羡的地位…眼里仅能看到目标达成需满足的条件。如此的功利用心,又 有谁不焦虑!人心是焦虑的,社会人群自是焦虑的,校园亦是焦虑的,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安放不下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人心焦虑,被急流裹挟难以回头,如急流般闹腾无处安放。追名逐利要做八爪鱼,空心人成为时代的标签。
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弄明白一件事:所谓社会教育,说到底是让一个人明白,必须按照自己地处的人文空间中,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则行事。在这个行为规则的大模子里,努力的适应并践行个人的社会职责,履行社会职责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这,自然就成为社会教育的目标。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百年来跌宕起伏、发展奇特的人文空间,人群社会运行规则亦是重新洗牌、更新迭代。个人社会职责混乱无序,社会教育本身表面“伟光正”的统一认识,真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严重缺失尊重、公平、平等的一面;加之变幻莫测、日新月异的社会前进洪流,对于个体生命本身,人文关怀的巨大缺失。如此,人心能不焦虑。
抱持有个人信念,心有所安的存行于现世,犹显珍贵。
儿子放暑假了,想着将游泳能够持续,趁假期最好能学一门乐器。第一次交谈后,好说歹说也不愿意接纳建议,说他有自己的安排。第二次与儿子交谈,试图能够结合自己的心得体验,从自我教育的角度,给予建议。谈到个人一辈子成长中,得益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自我教育:一是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各种反思途径不断纠正成型于头脑中的正见及偏见,将理性思维方式,严谨地逻辑推理过程应用于理工科的自我学习中;二是学会放空大脑,全然仅是用五官与身体,感触周围的空间与人,放心的将体验交付四肢与五官。并借机讲了自己瑜伽中的冥想体会与听音乐的感受,以及粗浅的对于字画的感觉。虽明显感觉到儿子思想上的松动,但不知出于何故,他最终的选择是“过两周再说学乐器的事情”。
虽交谈结果是“暂停再议”,却也因此对于社会教育之外的自我教育有了再次的审视。若说西方教育侧重于理性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的培养,着眼于现实现象背后的抽象总结与体系内的自洽推演;东方传统教育更着眼于,将各种感受器官抛掷于纷杂的现世现象之中,由身体的体悟反观至内省,再至身心合一、融于时空时的感应顿悟。
两种自我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尤其是地处现今的人文空间。缺了西方宗教信仰根基的西方教育,自感若是太偏执、流于西方教育的表面,会让人特别理智冷静,长期侵淫自会生出特强的功利性思维,必然会加剧人心焦虑,成长为好战的空心人。东方传统教育会在充分感受体悟的空间里,人心生出充盈、头脑亦会清爽;但只余遗憾,因百年的折腾,连根拔起的东方传统文化,在生活教育中已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