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评—科举知多少,高考做比较

无论是金榜题名还是高中状元,都是科举取士下众学子人生之幸事,寓意锦绣光明的前程已经快要展开。那么,对于古代学子来说,想要取得状元,要经过怎么样的历程呢?科举又与现今的高考有何不同?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他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童生试

是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童生试也叫做“童试”,又被称为小考、小试等,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但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乡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会试

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即“共会一处,笔试科艺”,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殿试

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所以说,对一名古代学子来说,想要在仕途上出人头地,需要经历以上一系列的考试。由此也可看出,古代学子的进阶之路也和现代社会一样,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也是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在殿试中通过皇帝的考核才能确定。

高考考试指南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

考试时间

-2002年是每年7月7日-9日

-2003年是每年6月7日-9日

-2019年是每年7月7日-8日

由于特殊原因

2020年定于7月7日-8日

考试阅卷

普通高考的阅卷是实施网上阅卷的方法,选择题部分由工作人员将标准答案录进系统,由计算机自动判别,解答题和作文部分实行的是人工评分的方式只要是考生回答有理都能获分。高考试卷的所有客观题批改都是由电脑完成,所有的主观题都实行双评制度

录取方式

高考的录取方式采用网上录取,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2个批次,此外,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截至2015年,绝大部分省份取消三本批次,将三本与专科进行合并。

高考保送

①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国语中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2016年起逐步减少外国语中学保送生名额;

②获奥赛一等奖、并被选为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③省级优秀学生(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一,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

④符合保送要求的退役运动员;

⑤公安英烈子女。

高考加分

取消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

保留和完善部分全国性加分项目

大幅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

规范和完善确有必要保留的地方性加分项目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了解了古代时期的科举和现今的高考,对比之下当今的学子在高考中的拔得头筹就被成为“状元”,是不是庆幸很多?

专业做志愿

做的更专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