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都是由语言编织的。语文学科的教师更要规范,熟练,巧妙地驾驭语言。
一所学校有几位语文教师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能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又有几位能口若悬河、舌灿莲花?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将方言、土语、口头禅等带进课堂。有时候频繁使用一个过渡词很多次,这不规范的口头用语,长期“浸泡”在儿童的耳朵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语言失去了它的规范性,失去了他的语文性,还谈何美感呢?
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首先是一个学科教师,在此前提下,要做到表达的准确简练、通俗易懂,可很多教师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普通话,平时不注意口头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养成了重复啰嗦的语言习惯。
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语言规范的问题,要好好修炼,平时和学生对话,甚至和周围其他人交流时,用词一定要正确,语言一定要规范。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够生动感人,那当然更好。
语言的与文化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他的评价语言也要具有语文性。很多的课堂上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的评价语“你真棒”“回答的真好”“不错”,虽然这样的评价语鼓励了学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但是这样的语言犹如菜汤上的浮油,并没有真正营养学生。
如果将“你读的真好”,根据当时的情境换成“你读的字正腔圆”、“你读的深情并茂”,或者“你读的优美动听,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那么既能激励学生,又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具体感受到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并积累词语。
这样具体,深入人心的评价能得到学生的赞赏,并且给学生做到了示范的作用。我们班的学生在评价其他学生的文章时,不是单纯地说“写得好”“写得不错”,而是具体化到点,如“他的文章语言丰富,文中用了拟人句,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他的文章内容丰富,文中用了比喻句,写出了柳树枝条的柔美。”
不只评价语要语文化,语文课更是要时时处处语文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各类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语言规范化、语文化。
首先,要分清主次,语文性始终起主导作用;第二,要从学科特点、年级特点、课时特点出发,准确运用语言;第三,语言表达要自然,真实,能感染人。
语言水平的高低,既体现了语文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又体现了一个教师运用语文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必须修炼的基本功。
在语文的道路上继续修炼,争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