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现代口语诗的创造者 ——浅谈吉狄兆林诗《在一个非正常死亡亲人上的讲话》

阿牛静木:诗人,诗评人,民刊《夜行者》主编。


彝族现代口语诗的创造者

          ——浅谈吉狄兆林诗《在一个非正常死亡亲人上的讲话》

吉狄兆林(1967--),曾有诗歌、小说、散文散见于《凉山文学》《民族文学》《星星》《中西诗歌》《攀枝花文学》等刊物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选》等数十种选本;著有散文集《彝子书》、诗集《梦中的女儿》、《我背着我的死》。在我心目中彝族有五位具备创造能力的诗人,吉狄马加、阿库乌雾、发星、吉狄兆林、阿索拉毅。吉狄马加完成了一个诗歌大师的诗写历程,尽管争议不断。阿库乌雾作为一个学者性诗人目前在中国诗坛还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一点也不影响他的诗歌成就。发星作为一个汉人但他写的彝人汉语诗歌,这方面我更加偏向于一种文化认同感,相比之下那种身份证标彝族,但骨子里面媚俗味十足的写作者让人更加的讨厌。吉狄兆林作为彝族现代口语诗歌的开创者,可惜作品太少,这是他自己的损失也是我们的遗憾。阿索拉毅的诗歌具备创造能力但作品量太少整体诗歌写作没进入成熟期,当然,他还在写作期。下面来看看吉狄兆林的诗歌《在一个非正常死亡亲人上的讲话》。这首诗和他的大部分诗歌一样,幽默,俏皮,是难得的一首佳作,我们清楚一首真正的口语诗是很难写好的,甚至在艺术审美上它的要求更高,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口水诗。下面我们就进入这首诗并看看吉狄兆林是如何在写作中把握并能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诗歌写作范式?首先,诗的题目‘死亡’,一想到死亡我们第一时间会联想到的是恐惧,悲伤,沉重,哭天抢地,我相信诗人的内心也是这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没有表现在行为上,这和他的诗歌也是一样的,诗中没有出现任何的关于悲伤的词,但每一个词无不在表现诗人内心的苍凉,这才是真正的悲伤,好诗,无声胜有声,比如这样的诗句:心情都是一样的心情/都是希望,明天早上/能够顺利地轻轻地/把眼前这个不想吃饭/也不想喝酒了的人/抬上山,通过火直接送回兹兹扑巫/这是件好事。实则轻描淡写暗则无尽的荒凉,诗人通过这种俏皮的方式一直在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淡化这种情绪。我们接着往下看:现在,请你们/吃饭的吃饭喝酒的喝酒/哭的哭/笑的笑/总之是/越热闹/越好。这里就从个体回到一种族群的生死观,以小见大,深化了主题,安抚了亡灵的家属。这是他诗歌写作的一种方式,往往从细微处着手抓住一个点揭示一个共鸣性,写出人们不易察觉的东西。这需要非常高超的诗歌感知能力,捕捉情感经验,聚焦于一个点,又拉开写作的阀域,然后又展开写作,继而提高诗歌对于个体,群体,人性的嘲讽,审察能力。诗歌是人的,他写的最终也是‘人’,作为个体的渺小,伟大,无奈,小的一日三餐,大到人与时间等等。诗人从一开始就这样定位自己的写作,又用口语方式诗写着自己的人生。

20221001

            魔化之马

        ——谈德乾恒美诗《不存在之马》

在我阅读过的所有藏族诗人中德乾恒美是最具探索精神的一位诗人,可以这样说他在每一段写作时期都留下了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作品,这在边缘民族写作者中一般是很少见的,很多诗人一旦成型某种写作范式就很难进行思维上的转变。比如说诗人早期的族根文化写作和个体生命之间的体认:刈收之秋/麦穗颗粒/西藏/举目风霜/阡陌青稞地/羊群漫冈/红衣僧伽/鱼贯入佛堂《散拍》(节选)。在这首长诗中诗人试图在民族文化与个人的绝唱之中构建一种精神谱系,这种精神既属于藏地也属于诗人,更多的是一种肌理上的体认两者达成一种和解抵达生命本质。这种精神贯穿诗人写作至今,但很明显的一点变化是诗人由最先的负担到现在的和解,而且现在和解的更加彻底,使个体,心灵完全得到了解放,诗歌形式可以随心所欲,这才是诗歌的最可贵之处,一切皆可以诗,单从这点看德乾恒美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我们来看他的这首诗:在内蒙开会/分组讨论时/坐我一旁的官员/在备好的便签上/临摹主持人/然后得意地/看着我笑/讨论变成僵局/我拿起铅笔/也想着涂抹/哪个人的嘴脸/右手却不受使唤的/画了一匹马/一匹印象之马/一匹不存在的马《不存在的马》。诗人此诗非常有意义,以口语入诗,暗讽之意跃然纸上,不言自明,首先诗人动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一位参会官员的行为举止进行了描写,官员是轻佻傲慢的,诗人不甘示弱在会议僵持之际,天马行空,无意识的画出了一匹马,此马非彼马意味深长,既带了几分戏谑的语气,又是对某种权势的蔑视,到此官员土相毕露。这就是口语诗的一大优势,能够很轻松的在现场之中提炼出这也有趣的画面。

20221001

在沟后水库

        ——读还叫悟空的诗

还叫悟空:本名张灿枫,执业律师,山东济宁人。2007年春开始学诗,有作品刊发于《中国诗歌》、《汉诗》、《诗刊》、《诗选刊》、《诗潮》、《人民文学》、《星星》诗刊等,并入选多个年度选本。随着第三代诗歌运动浪潮的落幕网络成为了诗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阵地,开放,便捷,各种思潮的碰撞,使‘网络时代’成为了继‘第三代诗歌浪潮’后汉语诗歌的又一爆发点,虽然与之前大爆炸式运动相比稍弱了些,但也催生了一大批有意义的诗歌文本和极具先锋意识的诗人而这些诗人大多已成为了当下汉语诗歌中坚力量,还叫悟空就是第三代诗歌运动过后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位重要汉语诗人。他的诗贴近生活,善于从日常中提炼出某种瞬间的生命感悟,化腐朽为神奇重在找寻一种事实的诗意,加写作观念上的完全放开,使得他处理起各种题材来皆游刃有余成为了当下汉语诗歌中极具辨识度的诗人,我们来看他这首诗:沟后水库延伸到什乃亥草原/就是浅浅的水滩了/不时有牛羊过来饮水/顺便把影子留下/它们在草原上吃草时/也能把影子留下/对于水里的影子/它们有时会瞪着眼看一会/对于草原上的/它们往往连看也不看/更大的影子/是天上的白云留下的/它们罩在其中/一样浑然不觉《在沟后水库》。这首诗也属于日常之作但意味深远,我们先厘出三层关系,一、牛羊与自己的影子,二、白云与自己的影子,三、牛羊与白云。诗人先说牛羊与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接着牛羊与草地上的影子,这是诗的第一层我们先来看,牛羊在不同处境对于自己的影子的态度,在水中偶尔看,在草地看都不看,这表面写出了一些牛羊的一些生活性习,但诗人还有更深一层含义,牛羊在吃草的时候顾不上其它什么?而在休闲安逸之余看看自己的影子,这不经让人联想起人类。前一节生活场景描写最后一节是诗人的联想。牛羊只顾低头吃草甚至连自己的影子都懒得看,更不说仰望星空,就像诗人的笔名,悟空你再了不起还是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哈哈,到这里一切都明白了,水落石出,诗是好诗,给足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202210019

              马鞭上的光芒

            ——谈白涛诗《马蹄寺》

白涛,男,1959年8月生,蒙古族。1998年加入中国作协。1980年代起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神》《绿风》《草堂》《美文》《作品》《民族文学》《草原》《中国国家地理》和《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千余篇。族群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地理环境,风俗,人文,集体记忆等都是诗人白涛诗歌写作题材的最大特征,但他对于这些题材的处理有着自己独到的方法,方式,见解,别有一番韵味。总的来说他的写作细微处见真理,达人情,阅读过后没有太多繁重,枯燥之感。这类宏大的题材写作如处理不当就会落入窠臼,失去诗意,让人索然无味,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主体充分说话,没有让外部(集体无意识)的声音淹没掉或掩盖掉诗人个体的声音,如果个体的声音被淹没掉那么这些语句就失去了诗歌的纯真性,变成了描绘式的人文风光写作,可见个体的声音之重要,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这首诗:花蕊的诱惑源于虚幻/在马蹄寺,我看见/寺庙门楼,被朵朵鲜花拥堵/于是我想,寺里的六个喇嘛/每天的心情一定很开/一座寺庙顺着山势,参差/展开,初创者心怀辽阔/佛祖被安放在高山之上/一万个心念,供奉在空中危崖/再高傲的人,来到山下也需仰视/也要登攀,直至费尽一生——佛,天天都在高处,眺看/远方,南祁连漫漫云海/云海后面的雪山/而这一切都在一只马蹄之下《马蹄寺》。此诗从马蹄寺展开,诗歌题目一来就开门见山。首先看第一句,‘花蕊’在这里代表什么?就是世间一切具备了诱惑力的东西,恰恰和寺院形成了一种对立面,也使整首诗打开了空间,回收的余地,接着我们再来看,第二句是顺成的关系,诗人先是营造了一种悬疑后接着抛出这个问题,说寺院在花的簇拥下,寺里的喇嘛为如何?这从视角上来看就是诗人的所见所闻,全诗的骨架也就是这个,这里更多的是对于喇嘛的百年如一日,不为世俗的幻境所打扰的一种敬佩之情。然后诗人由里而外由个人到苍生进行一个联想再引出佛祖,佛祖光芒万丈,正襟危坐与山巅之中,再高傲的人到这里都需要仰视,但依然不被外界所扰乱,心如止水。层层递进,最后又回到了马蹄上,马蹄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信仰的象征,诗人铺垫了那么多最后要说的就是,尽管喇嘛心如止水,佛祖光芒万丈但不及马蹄之高。全诗在最后回到主体宏大了起来,使个体与马蹄也就是诗人所尊崇的精神瞬间融为了一体,我想这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向往。

20221001

                  家园的回望者

            ——读李文俊诗《西乌珠穆沁草原》

李文俊,男,60年代生人,生于内蒙古达尔罕草原。李文俊,男,60年代生人,生于内蒙古达尔罕草原,有作品发表在《诗刊》《星星诗刊》《草原》《诗神》等刊物,出版诗集《雪马梦影》《李文俊诗选》,长篇纪实文学《高原赤子》等,诗歌入选多种选本,并被译成英文、韩文、蒙古文等。李文俊的这首诗短小精悍又充满了哲理,玄思性。诗人借助万物的高大一直在回照自身,内心世界,这里万物、山川大河没成为诗人所描写的对象,而是成为了诗人写作,发音的辅助器,诗人在写‘山谷’‘草原’‘落日’时并非真的在写它而是用这些外在的存在物的存在进一步的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先总体阅览一下整首诗,诗人一再的在拨高落日的宏大,最后一锤定音,敲回到自己的内心,只留下一声巨响,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加体现出了诗人内心的荒凉,人与万物之间的对比,宏大与渺小,使整首诗充满了张力,结构上更加的匀称。马少了/骑马的更少了/苏和指着天空说:那里曾是一个马场/现在养了很多星星《西乌珠穆沁草原》。现在我们一字一句进行深度分析,首先题目,一读我们就清楚这是一首关于草原的诗,结合诗人的资料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一首精神家园之诗,首句诗人就提纲挈领说明马少了,读到这里我们更应该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人’然后是‘人’背后的精神家园,对于故土的眷念,接着出现了一个转折,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物。诗人借别人之口,表明自己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真实,从他人之口更加的真实,诗人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20221001

                青春的记忆

        ——谈席慕蓉的《青春》

席慕容,蒙古族,女。对于席慕容我想无需做过多的介绍,她的诗歌几乎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那些充满着淡淡忧伤的诗句在校园之中曾风靡一时,是毕业时好友之间在纪念册上必备的寄语,可以肯定的说就传播度而言,现代包括当下没那位汉语诗人的诗歌能比席慕容、汪国真的诗还广泛,笔者在高中时也收藏其诗集,散文多本,可见影响之深,不仅仅是当年现在也还有很多的读者群。她的诗总体上以爱情、时间、生命、思乡为主,语言上灵动,淡雅,清新,唯美。比如这样的诗: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感伤,忧郁的基调,明朗的节奏正好迎合我们那个懵懂,迷茫的青春期。虽然她的诗歌在艺术性上充满了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就是这些诗歌陪伴了我们羞涩,苦闷的青春期,迷茫期。我们现在就具体来看看这首诗: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个开始/在那个古⽼的不再回来的夏⽇/⽆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你微笑的⾯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的扉⻚/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青春》。总体上这首诗简单易懂,诗人非常会抓住读者的情感共鸣点,第一句就开门见山说结局已经写好,感伤的基调,对于人生非常的悲观,接着运用排比的手法说泪水已启程又进一步深化了悲伤这件事,然后向一个诉苦之人,娓娓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但读到这里我们还不知道诗人为何如此悲伤?接着第二节诗人又把视线回归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想起了那年夏天时的我们,但如今想起就像一朵云,朦朦胧胧,记的也不是那么的清晰,从这里看这首更像是一首爱情诗,但诗人最后笔锋一转回到了青春,时间上,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诗人写作的端倪,首先在词语的运用上,夏天、日记、青春等最容易在读书时期尤其在高中,大学有关词汇最多。其次诗人大部分诗歌皆以感伤为基调,准确的抓住了这一时期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获得了一大批青春期读者的追捧。

20201001

澄明之境

            ——读冉冉诗歌《辞行》

冉冉,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诗集《暗处的梨花》、《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首届“艾青诗歌奖”。近年在各级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现居重庆。冉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她近年的诗隽永,空灵,睿智,阅读过后让人有种豁朗开朗进入另一重幽微之境之感,就像一个历经人世看尽世间沧桑冷暖的智者,情感上没有了太多的波动,只是忠实的在写着自己的所感所悟,生命经验,到了清晨/我还没有见到过真正的死亡/只看到庄严的放弃/我对那些从容辞行的事物/充满敬意/我重新认识了大地上的植物动物/和那些秀骨清相的人/我站在大路上/虽不够格跟它们一一道别/但没有停止默默地歌唱/我歌唱它们的纯洁和安祥/歌唱它们的自信和果敢/歌唱它们不绝的快乐与活力/是的没有忧伤只有欢悦/他们的自由是我要骄傲的《辞行》。澄明,这是冉冉诗最大的特点,褪去了早年晦明不暗的诗境,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豁达,豁达之上的坚定,首先第一句,清晨只是一个隐喻,暗指诗人年轻之时,那时候一切都充满了生机。这首诗其实就是诗人一生,青年,中年,老年时的一个思想转变和对事物认识的变化,诗人的大半生贯穿于这首诗,现如今老年再洞悉往事。接着诗人便说我很早就学会了放弃,而这也决定是庄严的,他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诗中便表明,他选择了歌唱,而且是如此笃定,坚持自己的理想,他喜欢追崇那些自由自在的拥有灵魂的事物,诗中充满了诗人对于他们敬重之情,也道明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这首诗看上去比较的简单,其实暗含了诗人一生的理想,就像诗歌的题目一样,如此决绝,毫无商量的可能,从小看这是诗人对自己所选事业的维护,从大的看这是诗人老年过后对于自己一生的烛照与开悟。

2022100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8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115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614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71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9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6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9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23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8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9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8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05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10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04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23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46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33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