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是曾奇峰写的《适度的防御》这本书。感觉可以在从“人性”这个角度去思考的时候,用心理防御去看一个人会让自己好受点。
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防御
选择自杀的,是防御机制已经不起作用了。
有成人防御与婴儿防御,有意识层面的防御和潜意识的防御。
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等级的防御机制。
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关于男女、生死、对成功的渴望害怕成功后的惩罚的三类冲突,是神经症。
防御机制具有一致性与灵活性。
人格发育不良,防御机制失灵。
1、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表示他处于情感发育相当成熟的阶段,专业地说这属于神经症的防御;如果一个人使用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压抑、情感隔离、反向形成等防御机制,会认为他处于人格发展的最高级别的阶段。
使用情感隔离防御,是让自己不受痛苦的冲击。通过分散注意力临时解决了问题,若当再次回想起那些事情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同样的情感冲击力,说明情感隔离没有进入到潜意识。
在面对对自己冲击力很大的事情时没有感觉,并不代表自己没有情感,而是具有强大的情感,这种情况可能会毁灭你,所以你使用情感隔离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不用因自己对那件事没有情感而自责。
有些人在叙痛苦经历的时候会一边说一边笑,是他们还没有处在一种需要救护别人的状态,或面对其他需要自我功能发挥出来才能产生作用的事情,咨询师可以面质他们,面质痛苦。
有些人会经常梦见去世的人,梦中无法隔离与他人的情感,这是一种补偿。
对他人的愤怒,也是使用情感隔离,来隔离站在对方角度会体验到的情感。
父母的情感隔离
父母对孩子只谈学习不谈爱恨情仇是愚蠢的,让孩子学习变成了被强迫。父母责骂孩子,使孩子在自己说的话中被催眠,父母越是说孩子是什么,孩子以后就会让那件事发生。比如,孩子只是考试做错了题,父母夸大成:“你从来都是如此粗心,你如此粗心,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夸大错误—标签定义—恐吓未来)
父母过分强调学习,实质在掩饰“我希望你学习成绩不好,因为你学习成绩好了,就会抛弃我”的真实想法。
父母采取功利教育,仅仅采取奖励和惩罚的措施,是在用情感隔离告诉孩子:“你不过跟小动物一样”。这样会在彼此关系中注入“我爱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成绩好,我才爱你,否则,我不爱你”,会极大损害情感品质。功利主义及势利眼都是如此。
父母采取此类情感隔离的原因有两点:
1)不希望孩子学习太好从而离开父母。
2)父母因为自己人格发展得不太好,自我边界不清晰,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已经跟孩子有触和性的关系,也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让自己站在权威的位置,不跟孩子有平等的连接,以便保护自己,不吞噬孩子,或者被孩子吞噬。
若父母本身就和学习的关系不好,在以后跟孩子的关系中,他们仇恨学习的部分会投射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会用一生展示父母对学习的仇恨。
2、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意思是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行为是相反的。
一个人因为没办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或者即使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却没办法正确表达,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状态。
反向形成具有夸张表达、强调某件事的特点。比如,越是强调自己很有钱的,就是没钱。感觉就是过度了就会是反方向。
过度的独立就是依赖、过度的厌恶钱就是最爱钱、自卑就是自大、责骂是无法表达的爱、过度正向是隐藏的敌意、洁癖是喜欢脏东西。表面抨击,实质向往。如此反感,只因我如此热爱。
反向形成带来的阻碍
孩子缺乏能力,是父母不希望孩子有这个能力。夫妻总是吵架,是彼此需要对方。过度强调自由,是对自我限定。把很多问题道德化,是享受道德的优越感而潜意识想要冲破。口口声声坚持原则,是强烈破坏原则的冲动。过度追求公平,是因为没有在不规则、不公平环境中受益。强烈想要改变他人或自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过分征求他人意见或特别有主见,实际人格非常弱小以此来保护自己。
反向形成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未知的自己,相互成长,同时,理解别人的言行。
3、投射
你内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投射是我们最先使用的防御机制。所有的外界都是心境的投射。自我中心,是投射的典型表现。我是什么样的,就认为你是什么样的。
需要警惕投射过度,投射恰当会理解其他人。但投射过度,则有可能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于别人。做到清楚地分辨什么是自己的边界,什么是别人的边界。
4、认同
认同,每个个体都需要的。
年龄的认同、文化权威的认同、性别的认同。权威认同有两种方式:认同、反认同(通过攻击来表达认同)。
5、自我功能抑制
自我功能,是一个人能搞定该搞定的事情,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的能力。
自我功能丧失,是超我对本能的打压。
如果我们攻击性不能象征化地用语言来表达,就只能用行为来表达。这是一种退行的防御机制,是退行到用行为来表达爱恨情仇的程度,比如打人。
记不住别人的名字是因为记住别人的名字能够有更广阔的人脉,但他觉得自己不配,所以关闭。
大约只有5%与能力有关的事情是跟智力有关的,其他95%与能力有关的事都跟自我功能抑制有关。
6、退行与升华
1)退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退行到口欲期表现为过度运用嘴巴,吃喝言说。说的内容空洞无物,对他人导致伤害。
精神分析师在跟来访者初次打交道时,任务之一是要促进他有限地退行。有限的退行是为了更好地进步。过度的退行可能会让治疗中断。
2)升华,成熟的防御机制
做心理医生是偷窥欲望的升华。阅读,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双重升华。对知识的占有量越大,越可以让自己在跟别人的对比中获得自恋的满足,这种自恋的满足是被社会允许并且被社会赞许的。
升华可以将不利转为有利。给别人不休地讲,给听者带来快乐或者知识,这就是升华。是社会允许的,而且没有给他人造成伤害。
不要过度升华、过早和不够。成年后所拥有的是对婴儿期的过度放大。
7、外化、间隔、凝缩
1)外化,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别人的体验
对自己的攻击和内疚,投射到治疗师身上,认为治疗师在指责他。
如果做了超我不允许的事情,可能会把指责投射给外界,认为社会或者他人对自己有攻击。作为反击,可能会报复社会和他人。
2)逆转,攻击弄反了方向
对内攻击,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可能是将自己的错误来惩罚他人。对别人生气,相当于自己吃毒药而想别人死。这又将攻击转向自身。
3)间隔,不能让自己太爽
经常半途而废,很可能是间隔的防御机制在作怪。
4)凝缩,对抗自己的焦虑
当不使用凝缩的防御机制时,态度可能是:几千年前祖先们说的是一回事,我们现在的发明创造是另一回事。
8、替换、合理化等
1)替换,明明喜欢A,却跟B亲近
2)过度象征化,赋予不合理的意义。借自己梦里别人说的话来做决定。
3)幻想/白日梦,持续地想象某些场景。
4)搪塞,为了某个目的撒谎。
5)力比多压制,对性或武断感到害怕。
在依赖某个人的时候,是在回避跟这个人有性的关系。婴儿般的依赖关系,是典型的性压抑状态。一个人变得固执,是性压抑的典型表现形式。
6)形态学压抑:总是睡觉
7)向幻想认同:英雄崇拜
8)攻击者认同,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
9)受害者认同,替代性创伤。
创伤有些具体的临床表现,比如过度警觉,脑袋里有闪回的画面或者声音。
10)向内射物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1)诱惑攻击者:用色情或者阿谀奉承诱惑他人
12)合理化,为不合理的行为找借口
13)穷思竭虑:努力思考,避免行动
13,想很多再行动,不然感觉会变化不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往往能够一辈子表现出任何状况下的一致性,显然缺乏灵活性。偏执型的灵活也有,就是结果肯定会让外界不舒服。
14)逆恐行为,越恐惧的事,越主动去做
15)理智化,持续地从事某种病理性行为
9、幽默、社会化、疏离等
1)幽默,很可能是回避内心的痛苦
2)具体化,把原因归结到具体事情上
一个人如果不是直面自己生活中的人际冲突,而是想通过改变自己大脑里某种神经质来获得和谐与宁静的关系,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想法。
3)小团体形成,身处人群中对抗本能的冲动
4)禁欲,否认和回避快乐
5)同性客体选择,同性伙伴减轻你对同性恋的恐惧
6)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情感,关注一种而回避另一种
7)社会化与疏离,合谋打破独处的困难
8)从被动到主动,你掌控着你的谎言
被打,反而是操控对方来打
9)躯体化,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10)正常化,将不正常的现象视为正常的
11)冲动化,用冲动来缓解不良的情绪
12)假性独立,拒绝任何人的帮助
对别人的帮助非常敏感,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帮助就是对其能力的贬低,对其自我边界的突破
13)病理性利他,非己所能地帮助他人
实际上不是他本身虚弱,而是把自己受害者状态或虚弱状态投射到他身上,并帮助他
10、投射性认同
1)投射性认同三步曲
第一步,投射。A把自己分裂出的一部分投射到B身上。
第二步,诱导限定。A投射的内诱导B以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
第三步,做出反应。B在诱导下真正做出反应。
2)投射性认同四大类型
第一类,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第二类,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你是不行的,没有我的帮助,你怎么可能活下去
第三类,色情的投射性认同:我能让你性满足
第四类,牺牲的投射性认同:你欠我的
3)应对投射性认同
诱导,是投射性认同的核心。投射性认同属于俄狄浦斯期的问题,或者肛欲期的问题。
你投射你的,但是我不认可你。
到处都是PUA,诱导操控你的。重要的就是“情、理”都不吃,坚持自己的。PUA最初的感觉就像是吃了一坨凉人的肥肉,腻。
11、五种主要阻抗
超我阻抗:不能让自己舒服地活着
本我阻抗:不能让自己轻易地改变
原发性获益阻抗:压抑力比多和攻击性是好的
继发性获益阻抗:生病可以获得好处
移情阻抗:理想化是为了攻击
感觉每分每秒都有心理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