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毛不易的歌曲,很喜欢这样的曲风,朴实的字句,淡淡的忧愁。
像我这样平凡的人,
像我这样寻找的人,
像我这样碌碌无为的人,
还有多少人......
终其一生,不过奋进全身力气,在芸芸众生中寻找到喜欢的 自己的影子。
01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初生懵懂,刚刚离开家长,虽没有漂洋过海相隔万里,却也一度认为终于开始了自由之旅。不被家人的叮咛苦恼,不被身边的声音喧闹,做自己,这个词,开始在脑海里不断闪现。
新鲜的学习环境,丰富的业余生活氛围,成功学的潮流慢慢涌来,还有更多差异性极大的多元化朋友,很多事情的选择不再是单一化,那种不再为了对一种规则的叛逆而认输,而是不管对错,不顾质疑,通通扣上了做自己的帽子。
那时候的我,刚刚有了独立的主观意识,拎不清自己,拎不起环境。那时候,我以为坚定做自己决定的所有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做自己就等于成功。
02
后来,经历的很多事情开始渐渐不如人意,一些所谓的大道理在我身上实行的并不顺利,有些郁闷,有些不解,无法找到答案的我便开始走向了阅读的旅程。
很多作家名人书籍都是在孤独中在书籍里寻找自己的海洋,而那时候的我,只想要在心理学中,找到一个对自己的解释。
向内看,是我在这个阶段接触的最重要的观念。
张德芬的心灵三部曲,佛教的无我,心理学的测试。我痴迷于这些从来不知道的神秘世界,想要在这段奇妙的旅途中疗愈自己的伤痛。
而这,也曾一度被朋友所不解。被朋友理解为鸡汤学,洗脑严重。
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埋葬于自己的世界独自寻找出口,我不想解释。也不想申辩。
那个时候,我以为,做自己就是寻找真我——甚至只是 与众不同。
03
几年之后,毕业前后,一个崭新的阶段来临。就业和环境的压力开始无形攻破内心的每一层堡垒。 内心深处的那些缝缝补补的“蜂窝口”暴露无遗,破旧不堪。这才发现,经历过这么些事情的挣扎和努力,我依旧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到底该怎样做自己 。
骨子里的那点完美心态,总会满怀期待,相信一切事物都会有最佳解释,只是等待着挖掘。而如今这个真正的我,却依旧没人来理解 来讲述。
回顾昨天,展演现在的局面,迷茫依旧在那里,焦虑依然在心中,而需要面对的问题依旧在等待着临幸。
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么一段时间,当认识到每一个当下的现实都在重重地打压着你以前的价值观的时候,会恐惧,会逃避,会拼命的陷入情绪的漩涡里不愿挣脱。
然后,在终于认识到改变不了现状又不敢死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把以前的所有片段用力击碎,然后双手捧起,最后,安然放在自己的身体里---开始重建。
那时候的我,终于明白,做自己就等于自我重建——自我塑造。
04
自我塑造的三个部分:自我接纳 自我超越 自我负责
前几天发了陈坤在开讲啦的一段视频,有很深的共鸣感。之前对他不太了解,但从演讲当中,从他的眼神当中,能够看出他的孤僻孤傲,甚至是脾气有些暴躁,这是因为,有些东西的改头换面是需要时间。
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看到他演讲之中的随和,开一些小玩笑,说一些冷幽默,眼神中忧郁却时而温暖,传达的情感自然而柔软。
而这一切的开始,便是自我接纳。
当他开始接受自己的现状,找到自己的初心后,便开始慢慢走出诱惑区,继而创办了“行走的力量",通过行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专注当下,渐渐的走向平静。
方向有了,方法便有了,行动之后的结果便是自行体会。对他来说,也许忧郁小生成为话唠就是成为自己最好的解释,自我超越的最好证明。
这便是自我塑造的第二部分——自我超越。
05
每当谈做自己这个话题的时候,难免和任性混杂不清。古典老师曾经解释过:做自己和任性的一个区别,就是你是否能够担当你自己的选择——能独立担当的任性,就是做自己。
简而言之,做自己是需要承担责任。当我们有自己的意识,逐渐摆脱原生家庭之后,就会开始自主选择未来的每一步。倾听和分析现状后果是亲人朋友的事,而最终的决定和承担后果,永远是自己的事。
这是自我塑造的第三部分,自我负责。
06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而对待做自己的看法依旧无法确定。而我开始相信,其实这个世界不存在真我,没有那个本来的、真正的我在等待。
真正存在的,是成长,是一步步的自我塑造。那些痛苦的事情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觉察,觉察前半生的"木马程序",而跳出禁锢。然后,在继续的尝试和破碎当中,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并勇敢的对结果负责。
正是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做不到,所以我会知黑守白,守正出奇。
正因为有自我接纳,所以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赏每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轮的 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