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古代的东西,我们其实懂得太少了。
很多时候我们现代去理解的直觉,却是我们的错误所来。
前几天,我在做资料的时候,查了一下“叶公好龙”,此前我一直读成并且认为是“叶(ye)公好龙”,但是,一查,发现是我们直觉错乱了,正确的读法是“叶(she)公好龙”。
估计对待历史像我这样的直觉错乱的人比较多,先前有一门课叫《小学》,是研究音韵和字的考据的,也是读私塾初段(小学生)所必须学的。
小学主要是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小学有些难,又出不了成果,以前研究的人少,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小学》的高级是《大学》,《大学》就是对四书五经的研习。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所有的注释放在一起),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五经是宋程颢、程颐兄弟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称作“大经”,也就是五经。
《大学》是儒家的正本,出自《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读书的要求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读书的过程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也就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儒家本来希望老百姓“忠”“仁”“礼”,你要讲礼,平和,不闹事,对皇上和主人忠诚,这样社会和国家就天下太平了。
可是,孔子驾崩了,他的学生曾参(shēn)曾子作了一本《小戴礼记》,中间就有《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一观点。
这一下子,让学习不好《小学》《大学》的人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简单是光明的神灯。
所以古代读书又考不进的人多以“平天下”为理念,陈胜吴广是这样,黄巢是这样,洪秀全也是这样,太祖也是这样,读了一点书,没有读好,直接读到“平天下”就兴奋不已,进而起来造反。
有时候读书读不好也害人。
啰哩啰嗦地有点多了,这不是我的本意。
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