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邦虽然被称为草莽,是在乱世之中起兵的,也就是乱世出英雄,最后却登上了汉朝皇位。原来就是在于刘邦会用人,会得人心。大家都知道,在刘邦的军队中有很多厉害的大将,而其中也有不少以前是跟随项羽的,之所以投靠了刘邦,是因为刘邦比项羽会用人。跟着项羽一辈子也不会被重用,而跟着刘邦去有升官的机会。刘邦不仅会用人,而且还得到了民心,这一来说,终究会战胜项羽。英雄都爱美色,刘邦也不例外,刘邦却是非常喜欢女色,但是也很有尺度。根据记载,当年刘邦攻打进咸阳时,便杀进了阿房宫,看到很多的金银财和很多美若天仙的女人。刘邦立马就动心了,想住下来享受这么财物和美女,但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和军师张良一起劝说刘邦这么万万不行,容易丢到军心。刘邦便听取了他们两人的劝说,继续带军队去攻打天下。刘邦非常喜欢美色,众多的美女摆在自己眼前,却考虑到现在不是时候,不能被美色迷住,能压制住心中的欲望,也确实非常厉害。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邦的性格非常的豪爽,并且一直抱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心里。即便刘邦的出身不怎么样,但是他却知道拉拢人心的重用性。所以在每次打了胜仗之后,都会根据战功来赏赐,不管大将还是小兵只要有功,刘邦都会赏赐。这就让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刘邦打天下,为他卖命。在刘邦刚刚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的时候,一些文武大臣都向刘邦提议该怎么去治国。其中,陆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陆贾曾对刘邦说,你虽然可以得天下,但是却不能马上治理好天下。刘邦听后,非常有感悟,于是刘邦便让陆贾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以此来借鉴,防止自己犯错。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出身不好是一个粗人,但是却粗中有细,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广纳良言。刘邦虽然学问浅薄,但是却有很大的智慧。在刘邦临死前,吕后便问由谁来代替你,做你的位置。便刘邦说曹参就可以,吕后又问那谁又能来代替曹参呢?刘邦便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智谋不怎么样,需要由陈平来辅佐他。陈平虽然很有智谋但是他的决断力太差了,周勃这个人呢,虽然不怎么会说,但是为人却十分的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就让他做太尉吧。通过这件事,足以看出刘邦的智慧,能识人有远见。
刘邦和项羽来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但是有一个令人很不解的问题,项羽明明兵力还是实力都比刘邦强,为什么最后统一天下的,而不是项羽而是刘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刘邦之勇VS项羽之勇
项羽军事才能体现:巨鹿之战(以6万对40万)
秦朝末年,章邯在斩杀掉项羽的叔叔项梁后,认为楚地的起义军已经对朝廷产生不了威胁,就与王离一起带领40万秦军攻打赵国的起义军。赵王歇不能抵挡住秦军的进攻,带兵逃到了巨鹿城,并派使者向楚怀王熊心求援。楚怀王就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着不到6万士兵却救援赵王。项羽建议宋义快速与秦军交战,以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而宋义却果断拒绝了项羽的建议,且每天在军营中饮酒作乐,士兵们都抱怨不已。项羽早就看不惯宋义这种行为,就以谋反的罪名将宋义斩杀,楚怀王虽然不满项羽的做法,但为了顾全大局,只能暂且封项羽为上将军,继续率军援赵。此时项羽手中仅有不足6万士兵,但对手章邯却手握40万大军,有点鸡蛋碰石头的感觉。但是,这在项羽看来都不是事儿,项羽下达了一道“破釜沉舟”的命令,也就是说,此战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战死沙场,要么一举将敌军击溃,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就这样,凭借项羽高超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其声望达到了顶点。
彭城之战(以3万对56万)公元前206年,楚怀王熊心成为傀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开始加封各路诸侯王,曾经的泗水亭亭长刘邦被封为汉王。由于各诸侯觉得利益分配不均,不少人开始心怀异志,准备自己单干,说不定可以一统天下。不久后,刘邦和前齐相田荣在东、西两面同时起事,从此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由于项羽亲率大军北伐齐地的田荣,结果被托在此地,而刘邦认为此时彭城空虚,这是干掉项羽的最好机会,果断亲率56万大军攻打彭城。项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前面战事还没摆平,现在刘邦又攻击了其大本营,名副其实的腹背受敌。项羽留在彭城的守军极少,通过冷静的思考,他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留下其他将领继续攻齐,自己则亲率三万骑兵南下救援彭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项羽仅用了半天的时间,就以3万人击溃了刘邦56万大军,光斩杀的就有10万余人,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然而,项羽最后兵败垓下,刘邦则建立了大汉王朝,这其中的因素很多,但项羽的名气丝毫不亚于汉高祖刘邦,至今令人膜拜。
我们在来看刘邦,我们总以为刘邦论军事不如项羽,但并非如此。
刘邦总结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字面意思,在运筹帷幄这件事上,刘邦不如张良厉害。第二层意思是,刘邦早就意识到运筹帷幄的重要性,并在指挥作战中熟练应用。
我国传世兵法名著《孙子兵法》的一开篇,就强调了运筹帷幄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刘邦起兵不久,便遇张良,之后戎马后半生,在他长达十四五年的戎马生涯中,每一次作战,无论是大战还是小战,刘邦都特别重视,在出兵前,即和臣下商定作战方略。
汉六年,汉中央政府接到举报,称楚王韩信谋反,刘邦便问计群臣,诸臣你一言我一语,说来说去,无非一个意思,咱们发兵揍韩信。刘邦以为不妥,便问计陈平,而后采纳了陈平伪游云梦的计策,不费一兵一卒,便擒住了韩信。
《孙子兵法》第三篇的一开篇,便强调了伐谋的重要性。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刘邦和项羽,这对儿曾并肩作战的兄弟,策略却大不同,项羽以兴兵为主,动辄屠城,所过之处无不残灭;而刘邦,却经常斗智不斗力,首选伐谋,次选伐交,最后才是伐兵。
刘邦在楚怀王帐下时,便有长者之名,当楚怀王君臣决定改变陈胜、项梁一味依靠军事进取的策略后,刘邦被选中,成为军事统帅,在西进的途中,刘邦坚决贯彻了战略宗旨,一路以收服人心为主,而不以攻城略地为要务。正因为如此,刘邦才在西进的途中一步步壮大,最后迫使秦王子婴出咸阳投降。这是典型的伐谋。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如果刘邦也像项羽那样,以打为主,怕是到陈留时,就被秦军给顶住了。刘邦还定三秦后,以为义帝发丧为名,联络诸侯,共伐项羽,这是典型的伐交。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就这样,刘邦得以劫掠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浩浩荡荡地奔彭城而去,趁项羽深陷齐地,轻而易举地拿下彭城。
后来,刘邦又多次利用伐交的手段,联合田氏之齐、安抚韩信之齐、联合九江王英布。反观项羽,在刘邦已决定举兵东进的时候,他还不屑于联络其他诸侯,而是指望通过自己的武力,先彻底解决齐,而后再灭汉,很是天真。而后的楚汉之争中,项羽也只有在龙且死后,在不得不采取伐交之手段。
极端重视战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项羽垓下溃逃后,向兵卒做了生前最后一次战前动员,项羽在战前动员中说再一次强调了自己和楚军的勇猛。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或许项羽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自己百战百胜,但却在楚汉之争中越来越处劣势地位。
其实这就是战略的问题,刘项互以对方为最重要的对手,刘邦为了消灭项羽,不惜一切代价笼络其他诸侯,希望其他诸侯尽可能地帮自己,或不帮项羽。而项羽的选择是追着刘邦打,在项羽看来,只要把刘邦灭了,其他诸侯一定会臣服在自己强大的武力之下,所以项羽一直追着刘邦打,刘邦在荥阳,他就去荥阳,刘邦去成皋,他就追去成皋。
从结果上,刘邦的战略最奏效,不仅孤立了项羽,也让项羽的楚军在东西两线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刘邦完全是在牵着项羽的鼻子走,这就跟辩论一样,如果甲方完全进入乙方的节奏,被乙方带着走,甲方再怎么逞口舌之快,最后也不会赢。
这正是刘邦比项羽的高明之处。
刘邦明白,人再怎么能,也斗不过势,当秦一统天下的大势不可阻挡,任你再有能力,也不能再做门客了,只能去做刀笔吏。但另一方面,人可以创造势,当人创造了势以后,你的对手再怎么能,最终也会失败。楚汉之争中,刘邦是那个创造势的男人,而项羽是跟势都的男人,所以项羽一败涂地。刘邦对战略的重视,在楚汉之争一开篇,便采纳了韩王信东归的意见,而后又采纳了韩信还定三秦的战略。
「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韩王信
虽然刘邦的兵卒不够强悍,但因为刘邦的兵卒多是山东人,所以搞出一个口号,能够激发兵卒的斗志,可以争天下。
「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翳、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淮阴侯韩信
三秦王虽是秦人,但不得秦地民心,纵有武力,也只是纸老虎;刘邦虽非秦人,但放入关时的举动就极得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出巴蜀攻汉中,并不是战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结合以上来看,刘邦为何不是一个军事天才?
二.刘邦之智VS项羽之智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无知人之明。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
按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
此外项羽生平还有很多错误。在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他将刘邦分到了如今的四川地区,疆域相对于其他诸侯王来说多出了不少,而且四川地区土地富庶,有利于军队的修养。看起来,刘邦的封地是非常不错的。那么,后代为什么会说项羽对刘邦的分封是错误的呢?这还要从刘邦灭亡秦国的时候说起。当时,刘邦和项羽同时在楚怀王的面前立下约定,只要谁率先攻入关中,就可以做关中王。后来,项羽带着军队和秦国的主力缠斗,而刘邦轻而易举地就攻入了关中。因此,按理说项羽应该履行约定,将刘邦封在关中地区。然而,项羽并没有这么做。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方面,项羽这个人好面子,而且非常自傲。因此,刘邦比自己抢先一步攻入关中这件事一直让他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因此就没有将这个地方给刘邦。另一方面,关中这个地区不要看疆域不是很辽阔,但是他是秦国的旧地,它的地势易守难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项羽知道自己将来最大的潜在对手就是刘邦,因此肯定不会将如此重要的地方分给刘邦。就这样,项羽撕毁了当时的约定,让刘邦去了四川地区。
那么,既然刘邦没有做成关中王,那么关中地区分给了谁呢?他就是项羽第二个错封的人,率领二十万大军投降项羽的秦朝将领章邯。因为章邯投降了项羽,让项羽轻松地瓦解了秦国的主力军队,因此在项羽的眼中章邯是有非常大的功劳的。而且,项羽认为让秦国的将领来治理秦地,可能会更有效果。因此,他将章邯封在了关中地区。然而,项羽的这次分封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章邯当时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之后,这些士兵并没有受到和章邯一样的待遇,极度仇恨秦国的项羽下令将这二十万秦国士兵全部坑杀。要知道,这些秦兵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关中百姓的子弟,因此关中的百姓一定会非常痛恨章邯的投降行为的。这样一来,关中地区不但不会稳定,反而是最容易生变的地区。在章邯被分封到秦地的同时,章邯的副将董翳也受到了分封,同样被封到了关中。然而,董翳这个人虽然被算到了诸侯王之中,但是他对于灭秦的战争没有一点的贡献。项羽之所以要分封董翳只是因为董翳这个人之前对项家有恩,曾经救过项羽叔叔的姓名。我们知道项羽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才能,但是他非常的注重义气。就因为董翳曾经对项家有恩,项羽就一定要对董翳做出一些奖赏。董翳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和项羽的私人情感,就被封到了关中地区。然而,没有什么才能的董翳根本不可能管理好他的封地。没过多久,他的领地就出现了叛乱。这就是第三个被错封的人。
项羽的这三个错封直接导致了项羽势力的失败。刘邦由于被封到偏远地区,心中非常不平衡,因此他在修整军队之后直接对项羽发起了反攻。而章邯和董翳的秦地也因为百姓对于关中王的仇恨而纷纷揭竿而起。就这样,项羽苦心经营的天下局势就这样被自己分封时的三个错误而全部打乱,项羽最终也难逃被消灭的命运。
再来看看刘邦。汉五年,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公然撕毁和平协定,率军追赶东归的项羽,并与韩信、彭越约定共击项羽的日期。追到固陵附近,韩信、彭越却没有按照约定赶来。在固陵,项羽率楚军向汉军发动攻击,刘邦所率领的汉军不第,再次深堑自守。看样子,项羽似乎要再次逆袭,像彭城之战一样,扭转战局。于是,刘邦再次请教首席智囊张良,张良出了个主意,韩信、彭越随即赶来,刘邦和韩信、彭越在垓下附近成功会师,项羽彻底凉了。
刘邦问计张良时,张良说了这样一番话: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请注意张良开头的那四个字,「楚兵且破」,张良的意思是,傻子都看得出来,项羽马上就要凉了!张良吐出的这四个字,难免让人疑惑,既然项羽马上要凉了,为什么刘邦还在固陵被项羽击败,不得不深沟壁垒与楚相抗呢?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固陵附近,楚汉应当不只交锋一次,多次交锋的结果应是各有胜负,因为,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还记录了项羽帐下大将钟离眜败给汉军的事实: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眜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实际上,刘邦问计张良的重点,恐怕也不是如何击败项羽,张良口中的「事未可知」应当也不是项羽会不会凉,而是项羽凉了以后的天下事未可知。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刘邦问张良的原话是;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虽然从前后文上来看,刘邦的意思好像是在说,韩信、彭越不按照约定的时间来,他刘邦没有百分百的把握歼灭项羽,所以希望张良能给出个主意。但从刘邦撕毁和平协定到定陶夺韩信军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刘邦担心的,应当不是打不败项羽,而是韩信不来到自己的身边。比起马上就要凉透了的项羽,刘邦似乎更担心冉冉升起的韩信。
韩信虽然是刘邦的嫡系,但从来没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刘邦第一次被困荥阳,韩信已定赵地,不来救援;刘邦从荥阳跑出来,回关中,走宛叶,被困于成皋,韩信依旧在赵地按兵不动;刘邦第二次被困荥阳,韩信已定齐地,不但不来救援,反而讨封假王。韩信的种种表现,没法让刘邦安心,刘邦曾于成皋被困时,跟夏侯婴一起北渡河,趁天未亮,自称使者混入韩信军营,而后率领原隶属于韩信的军队,回到宛叶一带。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引兵临河,南飨军小修武南,欲复战。
刘邦的夺军之举,干净、利落、漂亮,直接重创了韩信。
如果没有这次的夺军,恐怕韩信会成为第二个武臣,第二个韩广。当年,武臣奉陈胜命,北徇赵地,可武臣略定赵地后,就在张耳陈馀的建议下,自立为赵王,并派韩广北徇燕地。韩广奉赵王武臣命,北徇燕地,略定燕地后,竟也学着武臣的模样,自立为燕王。因为韩信表现得不够忠心,加之担心韩信身边有第二个张耳陈馀,所以刘邦、张良等人,在决定撕毁和平协定时,应当已经打算在做掉项羽的同时削弱韩信了。
所以,刘邦故意示弱,麻痹韩信、彭越等诸侯,让他们错以为自己很重要,没有他们的帮助,刘邦就没法做掉项羽。一旦韩信、彭越等人如约前来,刘邦就指挥韩信、彭越等人跟项羽正面决战,在做掉项羽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削弱诸侯军的实力,尤其是韩信的军事实力。
但在固陵,眼看项羽就要凉了,韩信和彭越却没有如约而至,这让刘邦很是担心,如果不能趁机削弱韩信,做掉项羽后,刘邦的中央军将受到重创,韩信若反,刘邦可就没有十足的把握对付韩信了。所以一定要想个办法,让韩信赶快过来。因此,刘邦问计张良。张良给刘邦出的计策,仍旧是啖之以利。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十多年前,张良散尽家财,求得刺客,在博浪沙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暗杀,若不是误中副车,恐怕秦始皇就挂在博浪沙了。
张良跟刘邦说: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韩信和彭越开开心心地开赴垓下。
在垓下,刘邦把韩信的三十万齐军安排了楚军的正对面,把孔将军和费将军安排在楚军的左右两侧,自己在楚军的后方,并命令韩信打头阵。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刘邦把给项羽致命一击的机会给了韩信,也把楚人的恨意甩给了韩信。这一招非常毒辣,但却做得悄无声息,远远强过项羽在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
项羽自杀后,只有鲁城誓死不降,这是因为项羽曾被义帝熊心封为鲁公,项羽算是鲁城百姓的主公。刘邦又带着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脑袋给鲁城父老看,鼓励鲁城父老为项羽送行,因此,鲁城被拿下。正在大家为来之不易的胜利而兴奋时,刘邦再一次闯进韩信的军营,夺走了韩信的军队: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韩信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两次。
事情还没完,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后,又借口义帝无后,韩信本是楚人,理应做楚人的王,因此把韩信改封为楚王。皇帝曰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昔日能征善战的韩信,硬生生地被刘邦给搞成了第二个章邯。章邯本是秦政府的少府,后率军出关中平乱,一度高歌凯奏,但却在巨鹿之战后率二十万秦军投降了项羽,项羽带着章邯的秦军走到新安时,坑杀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几个月后,项羽在咸阳主持分封,三分关中,把章邯封为雍王,都废丘。章邯率二十万秦军投降,结果二十万秦军在一夜之间被坑杀,因此秦人特别恨章邯,章邯虽在关中称王,但毫无民意基础。所以,虽然章邯曾横扫诸侯,但面对刘邦的还定三秦,却毫无反抗之力。
同样的,韩信率三十万秦军,斩杀了八万楚军,西楚霸王项羽也被分尸,楚人能不恨韩信吗?楚人会真心拥护韩信做楚王吗?正因为如此,所以韩信刚到楚国时,只要到各县视察工作,必会带着很多兵保护自己。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复盘垓下之战的前前后后,我们发现,垓下之战实是刘邦的一石三鸟之计:做掉项羽、削弱诸侯实力、解除韩信对自己的潜在威胁。
三.刘邦之仁VS项羽之仁
项羽的性格: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鸿门宴,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刘邦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早年的刘邦不过也只是一个碌碌无为,游手好闲的人罢了!他出生于一个平常的家庭当时和他一起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还有一个叫卢绾的人,他们两家一直都很要好。但是年轻时的刘季十分游手好闲,到处闲逛。
过了几年之后刘邦就做了沛县的亭长,由于刘邦好结朋友所以与他们当地的县长和兄弟们混得很好。没过了多久在当地便小有名气。有一次刘邦奉命押解一些囚犯,在押送囚犯的过程中正好看到了秦始皇的队伍。他看到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的马车里悠然自得,穿着华贵的衣服,并且有许多人侍奉当时便就感慨道,这才是大丈夫应该有的气势蓬勃的样子啊。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雉。他们刚来沛县的时候,大家听说了吕公和沛县县长的关系十分要好,所以就有许多的人前来拜访与他们套套近乎。当时来的人很多送礼的人也很多所以吕公就要主吏何萧来安排宾客们的座位,何萧就安排送礼超过一千钱的就做堂上就离主人近点,少于一千的就做堂下就离主人远点。没一会萧何看到刘邦来了,心想这个人怎么也来了?
刘邦后来又因为一次在押金解仆役的过程中,喝醉了酒,那些仆役就逃跑了,后来他把剩下那些没有逃跑成功的人也放了,那些装饰心里想,反正自己也没有加,倒不如跟着刘邦一起逃跑。如此刘邦便落草为寇。后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为了响应起义刘邦攻入攻入沛县。当时他收了一封信,进入城中,与城中的百姓,里应外合大家一起努力他便很快的攻入沛县,刘邦很受大家的拥戴如此大家便叫他为沛公。后来刘邦一路北上,拿下不少县城。有一次,刘邦再次进攻丰城的时候又适逢刘邦生病,以至于他们失败退回至沛县。刘邦不甘心,听闻当时的东阳宁君,秦嘉立和景驹为楚假王当时刘邦便下决心去投靠他们。在去的路上,刘邦刚好遇到张良,也去投靠他们。于是他们就一起走都去准备投靠景驹。到了晚上张良与刘备当时在一起,相谈甚欢,都觉得相见恨晚。这时的张良便放弃了投靠景驹的想法就直接投靠了刘邦,转战在刘邦门下。
所以说他是一个情商极高的古代皇帝,一点都不为过。
用《高祖本纪》刘邦对项羽说的十条罪就是:最初我和你项羽都受命于怀王,说是先入关平定关中的,就在关中做王。你项羽违背约定,让我在蜀、汉做王,这是第一罪。你项羽假借怀王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而自尊为上将军,这是第二罪。你项羽已经援救了赵地,应当返回复命,而你擅自胁迫诸侯的军队进入函谷关,这是第三罪。怀王约定到秦地不要残暴掠夺,你项羽火烧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的坟墓,私自聚敛秦朝财物,这是第四罪。又硬是杀掉了秦朝投降的国王子婴,这是第五罪。在新安,用欺骗的手段坑杀了秦朝子弟二十万,而封他们的将领做王,这是第六罪。你项羽让自己的将领都在好地方做王,而迁走原来的诸侯王,使臣下争为叛逆,这是第七罪。你项羽把义帝驱逐出彭城,自己建都彭城,夺取韩王的土地,合并梁、楚称王,多划给自己土地,这是第八罪。你项羽派人在江南暗杀义帝,这是第九罪。为人臣下而杀害了他的君主,屠杀已经投降的人,执政不公允,主持约定不守信用,为天下人所不容,大逆无道,这是第十罪。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兵法·谋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