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许多名字来称呼今天的印度,至今流传最广的是“天竺”,电视剧《西游记》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插曲《天竺少女》风靡一时,至今传唱。
其实,“天竺”在中国历史上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音译国名,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天竺”之前,印度一直被译作“身毒”,而在唐朝之后,“印度”成为主流的称呼。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小众的称呼如“贤督”“天督”“天笃”“身竺”“乾毒”“虔毒”等。
“身毒”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上,是在汉武帝时期。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大宛列传》,记述西域诸国风貌,着重写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
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28年左右到达大夏。大夏即Bactria的音译,是希腊在中亚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其边境与中国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葱岭(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塔吉克斯坦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相接壤。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说:“我在大夏时,看见过邛竹杖、蜀布,便问他们:‘从哪儿得到了这些东西?’大夏国的人说:‘我们的商人到身毒国买回来的。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那里的风俗是人们定居一处,大致与大夏相同,但地势却低湿,天气炎热。它的人民骑着大象打仗。那里临近大水。’我估计,大夏离汉朝一万二千里,处于汉朝西南。身毒国又处于大夏东南几千里,有蜀郡的产品,这就说明他离蜀郡不远了。”
从地图上看,也确与事实相距不远。
至此,“身毒”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
东汉班固著《汉书》时,亦延用,可见,在整个汉朝,都通用“身毒”这个译名。
需要注意的是,张骞并没有去过印度本土,他对“身毒”的音译,是来源于大夏语hinduka。而汉字的古音与今音有所不同,“身”的读音在秦汉之时并不是shēn,而是ɕǐen(中上古音韵),所以,《史记索隐》会说:“身音捐。”按照现在的发音来看,应该大致接近于hen或hin。
汉祚衰微,三国鼎立,而后魏晋。原居于正统的中原语言受到各方干扰,开始发生变化,而hinduka的音译名也随之改变。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时,改“身毒”为“贤督”。但这个译名比较小众,没什么影响力。到《后汉书》著成时,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史学家范晔改译为“天督”和“天竺”。此时距大汉灭亡仅200多年,官方的语音系统就有如此不同。
此后,也有著作译之为“身竺”“乾毒”等,但大体以“天竺”最被认可,成为印度的主流汉译名称。
无论是“身毒”还是“天竺”,都来自hinduka,区别只在于时代不同而汉语音亦发生变化。
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天取经,抵达古印度诸国(当时小邦林立,并无统一国名),16年后回国,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则一锤定音,译之为“印度”。
他在书中写道:“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这个译名从唐朝起一直沿用至今。
本文作者是生姜乌梅,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
本文由汉字解码发布,2017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