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写东西,已经有点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感觉。
晚上百无聊赖的躺在沙发上刷电视剧,美其名曰找写作的灵感。而老公则在一边看不知道哪年的足球比赛录像,比赛精彩与否对我这种球盲来说,自然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对于频有佳句的专业评论员詹俊詹爷的个人魅力还是挺欣赏的。
比赛中一方队员犯错了,詹爷这个时候说这是球员的一种“非受迫性失误”,坦言这种基本操作训练中一百次可能都不会失误一次的。当时很扎心的想到了自己最近犯的一连串的错误和出问题后的各种不开心,难不成我和他们是一样的原因么?
上网找了一下“非受迫性失误”这个词,会给一个这样的解释:
非受迫性失误(Unforced Error),也可以指主动失误,指在网球比赛中,选手自身主动失误造成回球下网或出界,而与对手无关。网球比赛中的非受迫性失误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比分趋向,所以这种失误越少则代表竞技状态越好。
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则警示。卡尔·华伦达,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再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丧生。他的妻子在事后说,之前就预感这次表演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表演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之前,他只是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绝少考虑表演结果。
这也是心理学家总结出的著名的“华伦达心态”,说的就是把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的心态。庄子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把这称为“外重者内拙”。
可能大家至今都还记得著名的射击运动员西蒙尼北京奥运会上最后一枪脱靶的故事,心理的失衡才使得他打飞了到手的金牌。竞技体育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太多优秀的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的发挥失常,大多不是因为实力,而是因为失去了“华伦达心态”。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使得简单的动作变形,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华伦达的名字也因为一个个的遗憾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作为普通人,生活中的我们也一定会遇到许多重要的事,特别想做好,怕做不好会有各种后果。还没开始做的时候便开始预演了失败后的各种场景,结果就是哪怕烂熟于心的操作,在背上了这种负担之后,也变得不能轻松应对,最终自己犯下了非受迫性的失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目的颤抖”现象的出现和不良影响呢,生活中的我们,大部分没能称为智者,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心态。说起来简单但是做到很难,对于这种心态的理解,笔者想送给大家的一句是:“生活只是一场彩排,不需要你有多小心,我们只需相对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