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早之前就有计划读这本书,但是久久都没有翻开,因为我已经在网络上了解了故事主人公的经历,我就总是犯懒,不想去看这本书,直到现在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又一次被这个故事所触动。本书是采用第三视角,以石川拓治对于木村先生的采访而呈现出来的故事。
很早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一段故事:曾经有一个想自杀的年轻人看到了木村的故事后就改变了心意,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人问木村,当时是怎样回答那个年轻人的,他说:“我告诉他,既然想死,那就在死之前当一次傻瓜。身为曾经有过相同想法的过来人,我至今才领悟到这一点:为一件事疯狂,总有一天,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因为这个故事,我才认识了这个种苹果的笃农家。可以看到,我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认识这个疯狂的老头才发现的这本书,不过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故事,才有了我和这本书的第一次相遇。
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木村秋则的“疯老头”,一个种苹果的“赘婿”。木村秋则立志要栽培无农药、无化肥的苹果,他用八年等待七朵苹果花的绽放,用十年换的得苹果园的丰收,用三十年坚持种植改变大家人生观的奇迹苹果。说到这里,我是真的很想尝尝这个奇迹苹果,书中写到的是这个苹果保存两年都不会烂,只会枯萎般越缩越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果干,散发出甜蜜的香气。想来应该是非常好吃的苹果,不过我更加惊叹于它的防腐功能,也非常认同其中所蕴含的种植着所花费的心血。在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更加让我对这个苹果产生了期待:据说木村先生的苹果很难买到,用他苹果制成的苹果汁,有三分之一都被政治人物包下了,东京一家法餐厅用他的苹果做出顶级的汤,预约已经排到一年以后……这该是怎样的苹果啊,我好奇极了。
不用农药和化肥种出苹果,这其中的奥秘至今没能解开。我非常能够理解没有农药化肥不能种好苹果这样的一个观念。这么好吃的东西虫子能不爱吃吗?!而且大家只需要随便上网冲浪,就可以发现不用农药和化肥种苹果是多么大胆的一个举动。但,农药化肥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农药在1963年以后才开始在中国出现,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肥才开始被大规模使用,那么在遥远的之前,我们又是如何去种植这些食物的呢?如此想来,确也值得一试。
木村先生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捣鼓的人,也是一个喜欢坚持的人,如果不是家里的农田受灾损失严重,现在的木村先生可能就不是与苹果树为伴了。说木村先生是“赘婿”是因为他与高中同学结婚了,而这位同学是家中长女,要娶她就必须要入赘。想来木村先生应该非常爱自己的妻子,本来木村先生是个非常讲究效率的人,而农药化肥正好就是提高效率的利器,但是木村先生的妻子对农药过敏,于是木村先生先是尝试规模化种植玉米,希望改变家庭经济的来源,但是失败了。仅是此,也无法完全解释木村先生的行为,正是一本名为《自然农法》的书,让木村先生一头栽进了苹果树。福冈正信所著的《自然农法》也是一本我听说很久但是都没真正读过的书,总是望而却步。下一步,我就想去读读这本书了。
决定可能很容易,但是坚持却很难。为什么说木村先生“傻”呢,从他的经历来看,没有“傻劲”,可能坚持不到成功吧!决定就要做到底的精神,让木村先生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苹果树一年只结一次果,失败的次数越多,木村先生的压力就越大,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是木村先生说的:“简直就像朝着地狱奔跑”,如果大家了解过苹果栽种的历史中农药和化肥起到的作用,就能够理解这句话了。迈入第四年,家里的状况也变得非常糟糕了,一家七口人穷困潦倒。但是木村先生还是没有放弃。
他努力地去通过其他的作物改善家庭的状况,都比苹果来得轻松。木村先生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很多时候,都凭借他的观察力解决了问题。随便拿文中的一个例子向大家介绍就能体现出木村先生的观察力。大家都知道,水稻田除杂草是一个非常繁重的活,不适用农药的话人工除草是一个大工程。而稗草在水稻田杂草中显得非常突出,因为稗草一般长得很高,超过水稻,会与水稻争营养。木村先生在实验中发现,在稗子快要冒芽的时候,用一次性筷子戳一下泥土,瓶中的稗子没有发芽,于是木村先生想到了一种独特的除草方法:插完秧一星期左右,当秧苗准备抽芽的时候,他拖着轮胎链在田里走来走去。每隔一星期走上两三次,之后就没有杂草了。
如果说木村先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不准确,也不现实。在自己的一味坚持下,家里的状况每况愈下,要说木村先生不焦虑那是不可能的,虽然妻子一直默默支持着自己的所有决定,但是木村先生知道,家人为了自己承受了什么,他不说,但是他都知道,每日傍晚都坐在苹果箱上沉思,没人能够知道他所承受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书中木村先生和苹果树说话的情节非常触动我,他用到了“求”这样一个动词,其实之前在有一次学习中,我就听老师说过,你和植物对话,多说些好话,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它,它会有感受,会长得很好。虽然我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我就是信了,连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我为什么相信这样的一种言论。我看到木村先生说自己对苹果树说话并不在意他们有没有在听,苹果树不是生产苹果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我想我知道自己为什么相信了。小时候,我是最不喜欢去那种自然环境里去观景的,我觉得好无聊啊,还不如去游乐场。但是现在的我却很喜欢呆在那种地方,闭上眼睛,你就能感觉到不一样的世界,而且就呆呆地看着一处,什么也不说,就感觉内心得到了治愈,我也说不清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我也有点“傻”。
那个想要自杀的年轻人看了木村先生的经历放弃自杀我觉得也完全合理。木村先生也想过自杀,但就在他确定好位置准备付诸行动的时候他看到了月光下的一棵苹果树,虽然我觉得这个情节有些奇幻,但是未经他人苦,也不会明白和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不过就是在那一瞬,他突然有了灵感,也找到了成功的关键:苹果树的根。一味的除草可能并不能帮助苹果树的生长,在大自然中,没有任何生命体是孤立的,各种生命体关系密切,相互支援。是泥土,土壤是农业之根本,没有健康的土壤就没有健康的植物,这句话是池田老师说过的,池田老师说见过木村老师,他们俩应该还交流过吧。绝处逢生,我觉得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木村老师这个时候的状态还挺不错。
发现是土壤的问题后,木村老师找到了研究的方向,从那棵自然生长的健康橡树身上,好像有挖掘不完的秘密。关于杂草我也深有感触,一般我们都会说杂草应该除掉,因为会争抢植物生长的养分,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可现在我不这么看,杂草的作用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想来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提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杂草有罪吗?为什么我们一定要除掉它们,它们不是生命吗?当时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触动的,但是也就触动了那么一下下,因为我根本不懂背后蕴含的意思。“苹果树不是独立长大的,而是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也一样,但是人往往忘了这件事,觉得自己好像是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久而久之,便以为自己栽培的农作物也一样。我认为这就是使用农药带来的最大的问题。”
我们好像忘记了大自然本该有的样子,忽略掉人为干预,本身的大自然是相当和谐的,昆虫被我们人为的区分为害虫和益虫,花花草草也被我们界定了一部分杂草,但这也仅仅是我们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上去判定的,其实它们本该和谐共生,只是因为人们的参与,才会出现这种失调的情况,而我们并没有利用它天然的关系去进行调节,反而是在挑拨离间,让自然中的这些个体互相离间,最后还是我们自己受到了惩罚。不过这并不是说化肥农药的存在没有意义,化肥农药的出现确实让我们的效率提升了,这也为减少饥荒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也还没有想清楚这其中的关系,也就像木村先生说的那样,他也根本没有去想如果孰是孰非,他只知道他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情。
按照道理来说,成功的故事情节应该更吸引人,但是我却对前半部分的失败印象更加深刻。木村先生的苹果终于开始结果了,却又遇到了销售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遇到过的很多生态农场的农场主,都为解释自己的生产理念而遇到过困难,让大家一下子接受这样的观念也是不太现实,但是总会有人发现闪光点。木村先生的苹果树已经可以抵御台风了,这不正是说明苹果树有着非常健康的根部,木村先生真的做到了,花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这已经不是“厉害”可以形容的了,可能还是“傻”字比较合适吧!
在本书中,有好几处都出现了对于木村先生待人和蔼的描述,其实针对于此,我深有同感,不管是我在学习堆肥课程时候所遇到的池田老师,还是我在生态农场遇到的那些农场主和那些有趣的人。我总觉得他们有者超乎常人的亲和力,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加亲近于生命,或许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纯粹,又或许是因为他们很“傻”。我喜欢和他们呆在一起,仿佛我自己也变成了这样的一个人,喜欢他们身上的那股子傻劲儿。每次听一个陌生的人评价我的时候,都会听到“高冷”这样的一个形容词,但是我一点也不高冷啊!不高兴!我也想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如果无法证明自己理想中的无作为农业比现代农业更加优秀,就会沦为纸上谈兵”这也是木村先生说过的话中我最喜欢的。写到这里,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没有看过这本书了,用这么短的时间去看木村先生几十年的经历确实还是不够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