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 别再让“伪道理”耽误了你

图片发自简书App

/001/

大学毕业那会,我非常纠结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不知如何选择,到底是回家、继续升学、还是到大城市闯荡。

那时,我接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电话,以及他们的“忠告”、“道理”。

家人说,你是独生子,回到家里面的事业单位好,稳定,并且离家近,以后方便照顾爸妈;

老师说,赶紧复习考试,争取考上研究生,增加未来竞争力。毕竟这个社会,文凭很关键;

也有朋友建议我,一线城市机会多、潜力大,趁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是驴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

的确,他们的建议听起来都很有道理,说的也很对,然而,最终做决定还是取决于我自己。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当做出决定那一刻,我觉得之前听到的忠告、建议在我身上并不适用,我还是那个我,我知道自己心中所向,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图片发自简书App


/002/

从小到大,我们生活中都充斥着各种道理、各种教导:父母的循循善诱,老师的谆谆教导,各类牛人摆事实,讲道理以及各种成功鸡汤学... ...

在《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然而,很多人在似懂非懂中,用这句话涵盖了自己的一生,避免了下一步的思考。

为此,我有一个疑问,我们听到的那些所谓的道理,都是真的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003/

何为道理?

道理既事物的客观规律,通过时间和大量的事例论证,适用于大多数人。

然而,生活中充满了各种伪道理,就如许多言传身教的经验方法,即感悟。

感悟来源于个体,由于是个人经验与经历总结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或者会出现极大的误导性,并不是普遍适用。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听到可能是“伪道理”,也许仅仅是他的感悟、总结而已。

当然,并不是说“伪道理”没有用,只是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我们需要找到适合我们的部分。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反思能力。

反思,既将别人的结论,结合自身角度,动脑重新推演一遍,衡量其合理性和可靠性,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部分。

图片发自简书App


/004/

为了避免知识的焦虑,我报名参加了几个网上社群。

社群是一个神奇的知识分享平台,社群会邀请很多牛人、老师给我们做分享,传授给我们很多方法和技能。

一开始,我非常有激情,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将计划提上日程,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去磨练、去实践。

然而,在通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进步微乎其微,到后来,每天的训练变成了一种麻木的机械行为,每天打卡也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

当学习从主动变成被动,我心里开始产生了抵触情绪。

我问我自己,这些道理,这些方法真的适用吗?

无意中我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一句:做时间的朋友,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对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最后,我决定放弃之前的计划。结合自身情况,重新规划。

就如《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中,关于100天30本书的计划,我就直接否定了,因为我知道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时间不固定,我没法完成。

所以,我把我的读书计划缩小至100天10本。

之后,我惊喜发现,虽然我的步子迈得很小,但我每天都在路上,每天进步一点点。

图片发自简书App


/005/

这个世界上,大道理那么多,要过好这一生,区分“真道理”与“伪道理”非常关键。

“道理不是100%的复制,而是1%邂逅”

所以,我们要经常反思,避免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生拉硬套。多花些时间思考分析,多了解自己,结合自身,择善其用。

我相信,听了适合自己的大道理,并践行,我们就能过好我们的一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