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既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也是群众诉求的倾听者,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面对"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三大课题,基层干部需要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书写时代答卷。
深耕高质量发展责任田:在转型升级中破局开路。基层高质量发展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让群众看得见绿水青山、摸得着实惠红利。某山区县通过"生态银行"模式,将分散的林地、古厝打包开发,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康养旅游项目,让村民从砍树人变成护林人;东部某乡镇推动传统纺织业"机器换人",通过政府补贴引导企业购置智能设备,三年内实现亩均产值提升40%。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基层抓高质量发展,既要当好传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又要做好新兴业态培育的"育苗员"。关键在于处理好三对关系:在产业布局上平衡"特色化"与"规模化",避免同质化竞争;在生态保护上统筹"当下治"与"长久立",杜绝运动式整改;在民生改善上兼顾"兜底线"与"促增收",让发展成果可感可及。就像浙江"千万工程"二十年久久为功,基层干部需要保持战略定力,用绣花功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激活科技创新源头水:让田野绽放智慧之花。科技自立自强在基层呈现出独特形态。在山东寿光,农民用手机APP控制大棚温湿度,院士工作站指导选育抗病新品种;在贵州山村,"村BA"篮球赛因5G直播火爆全网,带动周边民宿收入翻番。这些鲜活案例证明:基层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基层干部要当好"科技红娘":建平台——打造乡村振兴创客中心,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促转化——推动科研院所与乡镇企业结对,将论文写在车间田垄;育生态——设立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土专家"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正如安徽小岗村搭建数字农业平台,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这种"接地气"的创新,正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层表达。
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以系统思维应对风险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基层干部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某工业强镇建立"企业健康档案",通过用电量、货运量等先行指标预判风险,及时帮企业解决供应链梗阻;西南某县组建"防返贫动态监测专班",运用大数据筛查预警,筑牢脱贫成果防护网。这些创新举措表明:稳经济不是简单守摊子,而是要在动态平衡中寻求突破。需要构建三个闭环:风险防控闭环——从隐患排查到应急处置形成全链条机制;民生保障闭环——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升级;发展动力闭环——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就业促进的良性循环。就像深圳某街道打造"十分钟企业服务圈",将政务服务、金融支持、人才公寓打包供给,这种系统集成的服务模式,正是稳中求进的生动注解。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干部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要始终牢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既抬头看路把握发展大势,又低头深耕解决具体问题;既善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又握紧民生保障这个"压舱石"。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交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基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