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群山记
标签:2015 @随波 @远山行 游记
忻定盆地被“两水两山”滋养环绕,忻州儿女徜徉在云中牧马母亲河的怀抱中,背靠系舟云中父亲山的脊梁。可谓得天独厚。我辈驴友饮甘泉,踏高峰,不为一时的登顶所喜,只为触摸祖先的足迹。登山从来不是为了征服。只因沧海桑田,我们只是渺小一粟罢了。
忻定盆地示意图
本文尝试以忻府区境内的系舟山和云中山为主线,试将境内可登之山,罗列其中,受学识资料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资料参考《忻县志》、《忻州志》、《秀容诗文存》、《忻州地名录》、《忻州史话》、《忻州好风光》、《禹王洞风景区传说》、《桃桃山风景区传说》、《陀罗山风景区的传说》、多期《忻州文化》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点名。
[TOC]
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介于北纬38°13′—38°41′,东经112°17′—112°58′之间,南邻阳曲县、北接原平市、东为定襄县、西为静乐县、西北与宁武县相接,是忻州市政府所在地。南距太原78公里,全区东西最宽65公里,南北最长50公里,全区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5万,辖3个办事处,11个乡,6个镇。
东汉建安29年置九原县,北魏永兴二年另置秀容县。隋开皇十八年另置忻州。唐宋金元仍为秀容县。明洪武初废秀容入忻州。民国初改县。1983年改为忻州市。2001年改为忻府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独特。牧马、云中二河横贯东西,系舟、云中、陀罗、金山耸立,忻口、赤塘、石岭诸关雄峙,素称“晋北锁钥”。
忻府区是忻州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处在连接山西省会太原与首都北京的主要通道之上,距省会太原仅78公里,距首都北京仅500余公里。历来就是各地人才的往来之地,商贸聚集之地,经济发展之地,当然更是能人志士、四方客人的旅游观光之地。
- 从地形地貌上看,忻府区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忻定盆地西端。东部为河流冲积平原,与定襄平原连接构成忻定盆地。境内可划分为6个地貌区,分别是云中河、牧马河上游变质岩高中山区,牧马河中游低中山宽谷区,野裕低中山黄土丘陵区,系舟山石灰岩高中山区,金山变质岩低中山区,忻定盆地洪积冲积平原区。境内南、西、北群山耸立环绕,多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处是龙王垴,海拨2348.5,最低处在滹沱河入定襄县境内,海拨757米。
- 从气候和水文看,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天气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促,秋高气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温高于秋温,降水多集中在7、8两月。年平均气温8.7℃;一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30℃;七月最热,极端气温42.℃。从水文看,境内河道属滹沱河、牧马河、云中河三大流域,其中滹沱河流域面积170.1平方千米,流经境内长19千米;牧马河流域面积860平方千米,流经境内长66千米;云中河流域面积305平方千米,流经境内全长58千米。
- 从自然资源看,虽然种类较多,但储量并不丰富,主要矿产资源甚至严重缺失。全区总面积1954平方公里,大约295万亩,但可耕地面积只有102万亩,仅仅超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供开采的地下水年储量仅为1.01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为1.09亿立方米。金属矿产虽已探明有近30种,分别是铁、锰、铜、金、铌、钽、铍等,但除去铁矿储量150万吨,其他矿产储量都很小,规模很小,根本不值得专门开采;非金属矿产主要有长石、石英、白云母、石炭岩、花岗岩、豆沙等,但除长石储量30万吨、石英储量200万吨和豆沙有一定的储量外,其它的也均很少。但可贵的是全区有较为丰富的地下热水,主要分布在奇村、金山、银山西侧的第四系地层中,含水层厚40米。现忻府区有低温热水井,分布面积约0.15平方公里,水温34—58℃,总热流量为3819.5大卡/秒,涌水量可达7000立方米/日。
系舟山脉
系舟山
系舟山位于忻府区城东南20公里处,南与阳曲县交界,西南从赤塘关起,向东北延伸至定襄县内,在忻府区境内有32公里,是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主峰柳林尖位于阳曲、定襄和忻府区三县区的交界处,海拔2101.9米。山脊海拨一般在2000米左右,向西南部海拨降为1400米左右,并有石岭关和赤塘关所在的两个山口,而其北坡以大断层与忻定盆地连接,南坡则较为开阔平缓。
系舟山系共包括69个山梁。系舟山为太行山余脉,山势呈北东向展布,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新生代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系舟山断裂,使西北下陷为忻州盆地,东南上升为数个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峰,呈串珠状分布,与忻州盆地地势形成强烈对照,高差达1100米。主要山峰有驴蹄垴(2039米)、柳林尖(2101米)、山神爷尖(1898米)、小五台山(1986米)等。该区石灰岩裸露,溶蚀侵蚀强烈,山势险峻。尤其是系舟山西北坡,岩石陡峭直立,山脊呈锯齿状,沟谷深切,多为“V”字型。东南部山地高1500米~1700米,低于北部,其间分布杨兴河谷地,为山间低洼地带。谷地是在向斜构造的基础上,经历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以后,堆积第三系红土和更新统黄土而成。地壳上升,黄土遭受强烈切割,形成黄土峁梁状地貌。河谷南北两侧冲沟发育,延伸几公里,地形支离破碎。沟谷已切入基岩,谷坡石灰岩裸露,溶隙、溶沟发育,降水多渗漏地下,缺水严重,呈现北方岩溶干谷的地貌景观。
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系舟,故名系舟山。山上有崖若环轴,名系舟嵬,其形如环,多悬于崖顶。一说帝尧履涉洪水时,系舟于此而得名。光绪《山西通志》引《灵山记》说,山上有尧系舟的铜环铁轴。主要山峰除柳林尖外,还有小五台山和阴山。小五台山,即现在禹王洞的开发之地,海拔1839米,据《三和店合社重修小五台碑序》记载,系舟山山形从东北蜿蜒而来,在五台的白云洞中有文殊菩萨塑像,故认为是五台山的支脉,所以又称小五台,为古代祈雨祭祀之圣地。金元以后把此峰又叫做“读书山”,是因金元之际大诗人元好问和父元德明曾在此读书。阴山,位于忻府区东南豆罗镇牧庄村之西,海拔979.9米,牧马河傍山流过。系舟山一年四季风光独特,山上有华北第一名洞禹王洞,东山山脚有名寺福田寺,是游客观光旅游、乘凉避暑、拜佛求圣的理想去处。
小五台山
阳曲小五台
阳曲小五台轨迹图
小五台山位于阳曲县城东北,距太原市区38公里。大运公路、原太高速公路、太佳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均与小五台山擦肩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该山最高海拔1914米,由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护而立的台顶,得名小五台。
小五台山山峰挺拔奇崖峻峭,山花野草姹紫嫣红,名贵药材争奇斗妍,野生动物出没林间,八角亭玉宇苍穹独成一绝,唐大中石窟造像文物精粹,绘就了小五台山地结灵气,蕴藏了小五台山文化内涵。小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活动场所和文殊菩萨道场,也是大禹治水系舟的“系舟信雨”地。
小五台山最高海拔1914米,五座台顶犹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而立,上傲苍穹。小五台山集人文历史、古典故事、佛法智慧,自然生态、隽秀山峰、幽深峡谷为一体,人文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据当地人祖祖辈辈传说,太原别称"龙城",龙角则在小五台山,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中就有"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之句。
小五台山又名读书山,据《阳曲县志》记载,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父亲曾隐读于此。山下峰东村还有文殊寺下庙,约在大明嘉靖年间重修,有文殊殿、龙王殿、观音殿、关帝殿、戏台、过厅、钟楼、古楼、僧房、石窑等建筑,部分在日军侵华时损毁。当年香火旺盛,求雨者南来北往,人流不息。
禹王洞
禹王洞
禹王洞位于忻州市城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 相传禹王治水时在此居住故名, 旧志称仙人洞。洞外山势雄伟, 林茂气爽, 风景秀丽;洞内九曲回环, 奇笋怪石, 景象万千。洞内宽处可容六七百人, 窄处仅一人能够通过, 到处可见石花、石瀑、石笋、石佛、石塔、石柱、石钟乳等,是一处天然旅游胜地。据明万历《忻州志》 载, 洞可通往河北平山县, 但目前只探明2000多米。1992年, 忻州市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合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修筑盘山公路、索道, 整修山洞700余米, 设禹王宫及3厅10洞50多个景点, 其中“群狮迎宾”、“金龟出洞”、“二仙对弈”、“瑶池仙境”、“蓬莱仙岛”、“镇海宝塔”、“禹王观瀑” 等造形奇特, 形象逼真。
柳林尖
柳林尖
柳林尖轨迹图
位于阳曲杨兴乡与定襄县、忻州市接壤处。东北连定襄县,西入忻州市,南至县境白玉沟。《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名丛蒙山,因山势高峻,春夏多有云积,故有此名。后以此山高峻挺拔冠居群峰之上,且山间柳树较多,又取名柳林尖,属系舟山脉之主峰。海拔2101.9米,为县境内最高峰。
福田寺
福田寺
福田寺位于忻府区南部系舟山东岩脚下的一个丘阜上,占地面积四百余亩,相传又叫八村寺,是由山下西张村、东张村、韩岩村、木芝村、水峪村、鸦儿坑村、岩峰村和韩沟村等八村,在隋唐之际建成的。此寺在唐、宋、清历代都曾修葺。整个寺院由上下两院组成。从南一进山门是下院,从下院经吊桥拾阶而上,便是上院。上下院共有房屋九十九间,是历代北方罕见的园林。
福田寺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受人瞩目,更重要的是,此处曾是金元之际大诗人元好问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由元好问读书引发的“东岩夜月”传说,成为忻州的“古八景之一”。就是直到今日,也在忻州大地传诵。
福田寺地形很有特点,寺院紧靠系舟山东岩而设,人站在向西面的三眼窑洞观看,发现其它周围山梁的顶部与三眼窑顶基本平齐。在一九九一正月有两名外来出家人,法号叫妙祖和寂成,开始在此处修行。从此寺院一改昔日荒凉,又开始变的热闹起来。多年来寺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修建,在下院修建了正房、南房和东房,共十余间。在上院修建了大雄宝殿、地藏王菩萨殿、净修院和钟楼。均是寺院靠拜佛求圣的人们的捐资所建。
云中山脉
云中山
位于忻州城西北110里处,为忻府区西部之界山,山势呈南北走向,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海拔2105米。山势蜿蜒起伏,山峰峭壁削立,山间河水滚滚,山坡松叶蔽日。因山腰云雾环绕,导致山峰变化多端,故名云中山。
桃桃山
桃桃山
桃桃山,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庄磨镇西南6公里处,距省城太原60公里,距忻州城30公里,属五峰山系,主峰1519米。因形状如桃,故又称桃桃山。因山势俊秀,森林茂密,气候凉爽,花草飘香,又称翠崖峰。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景区。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现建,原断梁殿遗址)、五爷庙(由五台山五爷庙长青法师协建)、千年巨松(胸围约3米、高30米)、铁梁桥(唐代建筑,桥栏雕刻精美)、商代石碾、清代蛟龙柱等,另有山间溶洞、山顶草甸,山下连寺沟村商代古墓群(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南香泉寺(旧忻州八景之一)、大保沟天主堂(清代古建、教会界地位崇高)、南殿、泰山庙等。此外还有茂密的松林1500余亩,以及酸刺梅,峡谷原始植物一千余种。
最著名景点青松伞盖寺立于桃桃山山峦之端,华美景致,昔为忻州古八景之一。山腰有一郁郁葱葱的巨松高逾十丈,遮天盖地,枝繁叶茂,形如伞盖。民间传说,日本鬼子来此见到如此巨松,惊叹之余便欲伐而盗之。谁知钢锯刚刚挨着树身,便有鲜血喷淌。侵略者见状,拔腿便逃。村民睹之,惊呼神树。此树笔直挺拔、两人难以合抱,让每个来此的游人无不起敬,被尊为“华北第一松”。距巨松不远处有铁梁桥。始建于唐,距今已一千余年,用规整方石堆砌而成,横穿四根碗口粗的铁棍作梁,蔚为壮观,故名铁梁桥。桥上有石栏、石柱,柱上有石狮。四尊石狮,威严雄壮,神态各异。石栏雕有人物故事,工艺精美,形象生动。过铁梁桥,再缓缓爬山几步,便是一座寺庙。因紧傍伞盖青松,故而得名青松伞盖寺。据记载,伞盖寺于后唐初建,设正殿九间,坐西向东,附山而建。可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寺院荒废,明宣德九年二月,云游道人师青云(号月窟居士)、王普廒、徒行广(号慈舟)共发诚心,修葺殿宇,改坐西向东,为坐北向南。不料修造半途,师青云和王普廒相继去世,只留下徒行广。行广秉承师志,四方力募,盖起歇山转角正殿和前殿、东殿、西殿各三间。正殿名曰大雄宝殿,内塑释迦金像,壁画五方诸佛;前殿内塑各大天王;东殿正塑观音,旁列文殊、维摩,十六高僧;西殿正塑地藏,旁塑十王。全寺金殿华彩,名道峥嵘,焕然一新。正殿又名断梁殿,传为木匠鼻祖鲁班所制。他将此殿正中大梁有意截短三寸,故一端置不到侧墙,只好向下倾斜,而大殿却经年永固。此外,寺内还刻有花栏石桥和龙柱狮桩。寺后临古洞溪泉,风吟水唱;左傍万株青松如伞盖,右携花坡翠柏似浮屠。盛夏,松涛阵阵,凉风习习,柳绿堤边,鸟啼林间,四山花簇繁似锦,云烟霞雾锁如银,真乃一方宜人天地。明代文人党承志有诗云:“寺傍山阿殿阁重,童童如盖荫青松。桥登彼岸歌金涧,泉涌灵岩漱石淙。林动微飚清籁远,龙归幽洞翠烟浓。依稀一段匡庐景,只歉香炉瀑布峰。”
全镇群山环抱,河谷相间,盆地平坦,牧马河、葫芦河流淌于山林之间,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主要有桃桃山、红叶香泉寺、连寺沟古墓群、赤塘关、阴山等。闻名远近的忻州古八景,庄磨镇便坐拥其三。
独担山
独担山
位于城西南8公里处,兰村乡大王村西、温家山村东,又名秃担山,于平地突兀而起,山顶海拨1168.7米,相对高差仅200米,山势和缓,南北走向,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山麓原有唐建的灵显王庙及山顶的文殊殿,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灵显王庙、文殊殿以及514级登山台阶,是在2000年以后修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和七月二十五是独担山的庙会。山顶的“仙人棋盘”为忻府区古景之一。
陀罗山
陀罗山
陀罗山是晋西北云中山脉系的一座名山,距忻州城西20公里处的合索乡黄龙王沟村西。最高处海拔1542米。地下水位150米左右,水质HP值在7—7.8之间。年均气温10.6度,无霜期160-180之间,全年日照时间23000小时,年降雨量在400-600毫米之间。此山历史悠久,山形俊秀,是集旅游、探险、度假避暑于一体的风景区。据史记载,宋元时代名人居士常来此地避暑消灾。宋代宣和二年,陀罗山已开始个别景点建设。明清之际陀罗山已初具规模,名闻三晋。明末清初傅山曾为陀罗山专门做诗,题为《《间或上陀罗山二首》》,以“南峰落落不多松,涛冷新秋带石涌”专赞陀罗山之壮美。清初康熙帝曾来,亲笔题词“皇室进香陀罗可永葆社稷,庶民登陀罗可免灾赎罪。”近代游人通过饮用陀罗山水证实,可消灾祛病,安神益寿。山上现有人工建设的“文殊正殿”、“老爷庙”、“奶奶庙”、“梳妆楼”、“避署阁”、“神水阁”、“降香台”、“东西厢会馆”、“山门”、“戏台”、“庙门牌坊”等建筑,此外还有天然存在的“清凉石”、“舍身崖”、“孤松独石”、“望夫石”、“鬼门关”、“滴水崖”、“蛤蟆石”和“飞来石”等各种景点。
金洞寺
金洞寺
位于城区西40里处的合索乡西呼延村西2里处,亦名“龙门寺”,俗称“先师头”。寺院呈半圆形,长250米。正殿是文殊殿,建筑坐北向南。东西宽54.8米、南北宽64.8米,占地面积3550平方米.。创建于北宋元祐八年(即公元1093年);元延祐五年(即公元1318年)重修。1997年寺院转角殿揭顶维修。全寺布局不是按中轴线成四合院建设,而是依山形、地形而建,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文殊殿,两侧是转角殿、三教殿和普贤殿。转角殿面宽各三间,进深六间;文殊殿为明嘉靖七年所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三教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普贤殿1997年重建,寺内壁画4.9平方米。整个建筑保存修缮完好,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圈山
马圈山
于三交镇境内,距忻州城区105里处,因坐落于马圈村西北一带,故名。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高1961米,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与静乐县邻近。草丰林茂,溪流常年不绝,两岸植被繁多,四季山色各有特点,特别是每到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山上有马背草原之称,景点主要有燕崖洞、开心石等;同时,山上还有矿产如云母、石英、蛭石等
双乳湖
双乳湖
双乳山,位于忻州城区20公里处,奇村镇明望村南,又名钟乳山,因有两座拔地而起、形似乳房、山根相连而山峰又各自独立的山而出名。山势和缓低矮,南北走势,面积约1平方公里,海拨878米。旧志载,上山有重楼远眺,标为一景。此楼明万历年已废。据传此楼有楼柱四根,其中三根着地,一根不着地,故有“双乳浮楼”之名。忻州古八景之一。
双乳湖,位于忻州城西奇村镇的奇村盆地,占地面积1000余亩,是南云中河截流蓄水和缓洪灌溉的人工水库,1958年由人工挖成,原是一座淡水湖。湖的南北两面有两座山,叫双乳山。明代学者党承志、杨维岳有赞双乳湖之诗。目前,双乳湖已成为游客旅游、休闲和垂钓的好去处。
道东沟
道东瀑布
道东轨迹图
位于城西北95里处的道东村东4公里处,忻五旅游线即将出离区境内最高峰龙王脑的东面,忻、宁、原三县交界,是忻府区仅存的瀑布群之一。瀑布群分一、二、三部分,其中第二瀑布最高,高约15米,而每一个瀑布之间相距大致2公里左右。瀑布水流从道东沟内出,由西龙王垴向东流经25公里后,即进入原平阎庄。由于沟内水流在茂密的森林和巨石之间,再加之从西向东的高低落差,形成的瀑布也就十分壮观,着实为忻府区一奇景。此外沟内树木繁多,也为游客乘凉避暑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故忻州人也称这里为“九寨沟”。
双尖山
双尖山
双尖山轨迹图
位于忻府区阳坡乡横河村北约10公里、奇村镇曹家庄西约10公里,西北面与宁武县接壤,俗称“双泉山”,属云中山山系。山势为西东走向,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1951米。山上灌木丛生,其独特、险峻、秀丽,令人叹为观止。
龙王垴
龙王垴
位于忻州城西北50公里处,处在原平市和宁武县的交界处,为忻府区群峰之冠,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13平方公里,海拔2348.5米。山上森林密集,山势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