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风骨是什么样子的,孟子万章章句下给出了比较具体全面的回答。
前五章讲士人精神。
第一章,孟子一上来就搬出四位圣人作为所有士人(读书人)标杆,即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孟子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伯夷是圣之清者,伊尹是圣之任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孔子是圣之时者。他们为人的干净,担当,宽厚都值得士人学习,并说孔子兼众人之长,是集大成者,最当效法。
接着,在第三章,孟子讲的是士人交友之道。孟子指出,交友之道的唯一标准就是友其德,并且不应该有任何倚仗。他说孟献子,费惠公,晋平公,大舜都是这方面的榜样。孟子总结道,贵贵尊贤,尊敬贵人和尊敬贤人是一样的道理。
第四章,孟子以孔子为例,讲的是士人为官之道。他认为在满足三个条件之一时,便可以出仕。一是有推行大道的可能。二是王者能对士人以礼相待,三是王者有能力供养贤士。当然,这三个是有轻重顺序的,最好是三个条件都满足。
第五章,还是句句不离孔子,说孔子管理库房就把账目算清楚,管理牛马就把牲畜养的茁壮,总之是干什么吆喝什么,恪尽职守。孟子说,士人为官当如是。
士人的精神就是清和宽厚,就是贵贵尊贤,就是达济天下穷善其身,就是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最后四章谈士人风骨。
其一,士人无功不受禄。
其二,士人非礼不往,可往见而不可屈就也。
其三,士人知人论世,往来无白丁。
其四,士人有过则谏,不听则去。
总之吧,孟子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必须坚持原则,不为世俗所动,活出一个真实率性的独立个体。正所谓“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