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乃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胸无用兵之策,曾因兵败走投无路,两次投水,多次以剑自刎未遂,还给儿子纪泽写绝命信,叮嘱曾家子孙后代永不再带兵征战。
然而,后来他率领三湘饥寒交迫的农民直捣南京,扑灭了轰轰烈烈、席卷十八省的太平天国运动。
他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其奥妙就在于他的用人之道。
01 用人之道
曾国藩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使用人才。
他清楚地知道:“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山不能为大匠别生奇木,天亦不能为贤主更出异人。”
因此,曾国藩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于兵事、饷事、吏事、文事有一长者,无不优加奖借,量材录用”。
他深知文士的弱点,那就是文士总喜欢自命清高,言论过傲,这些几乎都是通病。所以对待文士,曾国藩批评他们口气太强硬、言辞太刚劲。
但同时曾国藩也深知,天分高的人,可以引导他们变成至道之人。比如罗山、璞山、希庵都是极其高傲的,后来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才渐渐归于平实。
就是曾国藩自己过去也有些过傲,后来才稍微踏实一些。而周之翰、吴退庵的毛病也在于过傲,但他们的品行决不卑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矛盾的友情。
曾国藩识用人才,能够知人善任,便是秉着“只要在大的方面能够做到正直、小的毛病可以包涵,也就差不多了”的原则。这也正是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正因为曾国藩的知人善用,才使得他帐下军事型、谋划型、经济型、技术型的人才应有尽有,其势如日中天,前无古人,登峰造极,使他成为大清朝廷官位最高的汉人。
02 相人口诀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这段话是说,陌生人只要被曾国藩的三角眼静静地望一会儿,其才情品性就会被曾国藩看得一清二楚。
曾国藩作为清代的中兴名臣,对用人之道极为重视。他善用人,源于善知人,在知人方面更是眼光锐利,经验丰富。
曾国藩总结了观察人的方法,主要包括:有爱憎分明,有原则而没有官气,办事有条有理,而不是口出狂言。他不仅留心察人,还将其相人经验总结成了口诀。
其中总结“贵相”和“富相”的口诀是: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涵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总结“邪正”“真假”“功名”“主意”“条理”等的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这些口诀,是他长期观察人的经验总结,更是被后人称奇的地方。
03 推荐人才
曾国藩十分注重推荐人才。他不仅自己经常向上推荐人才,还要求弟弟们和下属官员多多向他推荐有用之才。
如果发现有用之才可随时推荐,一定要把推荐人的长处、短处一五一十加以说明,尤其是对于那些习惯劳苦、勤勤恳恳办事的人,一定要大力加以推荐。
曾国藩认为,如果能引用一批能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日子久了自然就可以看见大的效应。
正因为如此,各处军官跟随曾国藩名下者不下两百人,幕府中有一百多人,幕府外更有大批候补官员,这些人大都是有才之士,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家无不聚集。
曾国藩所识用的人才,不仅帮他本人成就了一番功业,同时对晚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
04 知人善用
当时湘军的主要将领,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彭玉林、李树斌、曾国荃等人,几乎全都处于曾国藩的门下。
他们或是因曾国藩提拔,或是因曾国藩极力推荐,才成为军事大臣。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又因为建立军功而进入政界,成为国家的高级行政官员。
比如,左宗棠被封为大学士,彭玉林被封为兵部尚书,杨载福、曾国荃做过总督,江忠源、胡林翼等人做过巡抚。
尤其可贵的是,当时的一批科技人才,也因为曾国藩的重用,成为海内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如徐寿等人。
世人对曾国藩的知人善用评价甚高,他的故旧门生尤其对此多褒辞赞语。
郭嵩焘为曾国藩所作的墓志铭说:“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
俞木樾说曾国藩:“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就连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龃龉甚深,但曾国藩死后,仍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可见,曾国藩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