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经常会听到周围朋友诉说焦虑。一一听下来,真是各有各的焦虑。
有为了车子房子的焦虑,有为了家人孩子的焦虑,有为了自己职业发展的焦虑,有为了人际关系的焦虑……
生而为人事事艰难。在本就艰难的生活中,焦虑的情绪不断折磨着我们,让生活变得痛苦难熬。
焦虑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才能不焦虑?
焦虑的根源就是自我感觉失去了掌控感。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是比较好强的人,对人生和自我有很多期待。
为车子房子焦虑,是因为想要和别人一样有好车好房。
为家人孩子焦虑,是因为想要家人健康,孩子学习优异。
除了这些,我们还想要在工作上获得成就,在与人交往中获得认可……
总之,我们想要所求即所得,所得皆所愿。
但是人生往往不能如愿。但现实的阻碍,往往会让这些期待落空。在想要和不得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
我们在希望落空时,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失落和无力,甚至感觉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掌控感,焦虑就是这样产生的。
因此,消除焦虑的关键就是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让事事都顺自己的心意,这听起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的确如此。因为没有人能做到事事顺心。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让生活中的某件事顺心顺意。某件事可以是大事,也可以是小事。
如果你暂时没有办法买房买车,你可以尽量先选择租一间自己喜欢的房子。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你可以帮助孩子多体验生活,积累童年的快乐瞬间。
如果职业发展不顺,你可以考虑换个赛道。
如果暂时无法成为百万富翁,你可以先给自己定个攒一万块钱的小目标……
这些小事看起来似乎没有解决你的根本难题。
但其实是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去进行自我选择,可以用小目标给自己积累成就感。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就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设计教育目标时,要关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最好给儿童设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这种稍微努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才是真正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目标。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是我们在给自己设定目标的时候,也应该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因为设定的目标太大,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那么给自己带来的必定是失败,以及失败后的无尽痛苦。
所以,如果当生活中的焦虑不断累积时,你可以尝试给自己重新设立目标。
当大目标完成不了时,就拆解成小目标,当现有的目标让你实在痛苦到不想面对时,那就换个目标。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
如果焦虑是因为没有目标怎么办?
没有目标当然也会焦虑,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成就感。
那么就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可以从自己擅长的、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开始,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
比如:每天学10个单词,每天写100字,每天7点起床,每天跑步,每天唱歌,阅读……这些简单的容易完成的都可以。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微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天生才华在某些领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通过刻意练习,即使没有显著的天赋,个体也能取得卓越的成就。每天坚持做一件事,积少成多之后,就会获得成就感。
试试看吧,焦虑的最大克星就是立刻行动。
人生短短几十年,谁都无法决定别人该怎么活。找回自己生命的主动权和掌控感吧,把焦虑丢开,彻底为自己活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