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归柴达木(1)

齐帆齐微课年度进阶营第10篇(1125字)11492字

当你踏上了这方土地的第一个脚印,这个脚印就有可能是地球形成以来,人类的第一个足迹。

这就是柴达木戈壁滩,万顷荒漠、寸草不生、风沙肆虐、昼暑夜冰,湛白的盐碱地铺卧于无垠的黄沙之上,静静地对视着碧空云朵,好像在钦慕着它的自由、它的体态、它的居无所向。

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的烟火,一切禁区都成了生存的可能,但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重的超出了时代的分量。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矿藏丰富,盛产石油、天然气、煤炭、芒硝、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它西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怀抱神奇雅丹地貌与翡翠湖,傍临动物的天堂-可可西里,面积延展24万平方公里,成了“拓土开疆”,迎接新时代的能源运输的宝地。

新中国的建设涌现出无数英烈,他们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献出了血泪与生命,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上,烈士之魄烫印于丰碑之铭骨,静穆地伫立于天地间,徜徉于云朵之上,寄魂柴达木,情洒海西州。

01地窝子。

1954年5月,在党中央号召下,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派遣新中国第一支勘探队,挺进台达木盆地,开启了祖国石油建设的新篇章。

勘探队伍包括大学生、优秀民兵、管理干事和地质专家等400余人,在大队长郝清江的带领下,怀揣建设新中国的梦想,迈向滚滚黄沙,迈向充满神秘力量的柴达木。

戈壁滩气候格外严酷,昼夜温差30℃以上,沙尘暴的袭来毫无规律与征兆,临时搭建的帐篷如怒浪中的小舟,稍有不慎,就会被风暴撕得粉碎,熟睡的人被硬生生地惊醒,赤裸裸地暴露在风沙肆虐的漩涡中,不知下一秒是死还是活。可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生死“劫”。

不必说搞建设,连最起码生存都难以保障。

极端的恶劣环境,往往令人“极”中生智。

经过几番沉重而漫长的人天争斗的光景,3288支队队长赵相如,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想法,带领着同是民兵出身的马川、刘向军,拿着锨镐家什,奔向了远处的小坡,开始了戈壁里第一个“地窝子”挖掘工作,因为属于高海拔地区,过于激烈的劳动会很快使他们呼吸急促、供氧不足,脾气像“驴”一样的马川,不听大队长关于“高原知识”的宣讲,一阵猛力过后就瘫坐在地,呼哧呼哧地张着嘴巴,面色苍白,胸口剧烈地起伏,好像要炸开一样,队长赵相如急忙俯下身来,一边用手揉搓着他的后背,一边略带心疼地训斥:“你这只倔驴,什么时候能改改这驴脾气,告诉你干活慢点,会有高原反应,你偏不听!”

此时,马川已没有回言的气息,只是望着这位老大哥傻乎乎地笑,勉强地抽动一下嘴角,缓解一下难熬的腔体。

十多分钟后,马川的身体得到了良好的调整,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神态:“我说队长,咱们在这小坡上做窝子得有木椽子做梁吧,咱去哪儿弄?”“这个有办法,先挖吧,只要这个地窝子做成了,大家就免受这个鬼天气的折腾了,要不挺不了几天,那些文化人都该跑了。”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