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第二节写作课,内容较多,需要思考、摸索、践行的更多。现将听课笔记进行整理,边整理边感悟。
一、明确几个基础概念
课堂观点:一切源于定义。在写作前,需要明确几个重要且基本的概念。
1、定义:什么是定义?新华字典自有解释,基本格式就是: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
2、比较。什么比什么更好。甚至更好。
对于定义的理解,我印象中或者说我自己对外解释的时候,较多的解释什么是什么,而对不是什么很少提及。也很少用比较来说明关联度。根据课堂的观点,那么其实应该在写作下笔之前思考时,就应该明头脑中是否有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否有关联,对这些关联有一个连接的网状结构的判断。
说来说去,写作的这种表达,又回到了价值观的输出结果。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并将其沉淀成为语言结果进行输出。
二、确定几个语言元素
句子,段落,文章,都是由基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组成。那么如何解释这些语言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哪里?
课堂观点:
1、名词,是用来说明人或者事物的实物或抽象的名称。
2、动词,是用来说明人或者实物的动作;
3、形容词,用来说明对人或事物的感知。
4、副词,用来说明对人或事物感知的感知。
坦白讲,听完,这些说法既抽象又具体。边听边记下来,看字理解没问题,甚至想起来我们从小语文课讲的“主谓宾,定状补”的语言结构分析,以及《金字塔原理》里面关于写作、关于表达的总结。道理是知道了,是不是真的就能够把自己想说的,已经思考的,有效的描述出来呢。
课后,留个作业和练习。我准备持续每天练习两篇,3天后感受一下结果。
三、明确几个写作的目标
课堂观点:写作的目标是什么?是有效沟通,是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作最好的进步就是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没有得到反馈的,看来是真的对别人没什么价值的。所以文章写得好不好,是看有没有更多的反馈,也就是和读者有没有建立有效地沟通。
写作课上,老师提出,判断写作目标是否达到,要回答几个问题:表达是否是经过思考处理的?表达是否是准确的?表达是否是可以让对方理解的?表达是否是让对方可以接受的?表达是否是正确的,无疑问的?如果有了疑问,是否可以有对应的方案?对疑问的对应方案,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心里准备来应对?
对比上述目标,我硕士论文在翻译和总结别人的研究成果的时候,算是完成了前面的几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想要写明白参考课题和研究背景以及立意的目标。但同篇论文的后续中,涉及到国内案例分析以及实用建议时就显得淡薄。事实证明,我论文前半段,也确实是被研究同类问题的高校教师和硕士生们,阅读和引用的最多。
想想,似乎我最近几年很少输出过经过打磨且有思想沉淀的东西了。
四、了解有效沟通
课堂观点:有效沟通就是能让对方明白和了解他以前不明白。
想想看,比较难。首先,先明白对方的意思。其次,明白对方的逻辑和我的逻辑差异。再次,明白对方不明白的地方在哪里。最后,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且让对方明白他不明白的。
掰开概念和逻辑,以及结构,其实一直在讲一种倾听、一种反应和表达的结构,即前后顺序。作为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我,日常与同事、领导们,听话,讲话,沟通最多。反思我的日常沟通,似乎每次都有效果,但总觉得费时、费力,还有种挫败感。总觉的哪里不对。
结合上次的学会倾听以及本次的有效沟通,我反思,对同事,自己似乎多数时候仗着年长和阅历,带着一种先入为主,自信满满的态度与人沟通。或急功近利或急于展示,或似乎总觉得浪费时间,或觉得这事怎么处理不下来的繁杂,细想下来多数是“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听不明白且不接受呢?”至于对方的诉求点在哪里,没深思啊。对上与领导沟通的时候,也多半带着不被重视的委屈与焦虑,或者总自以为理解了领导意图,“行业是这么操作的,有数据。有理论。咱公司是不是采纳,你看着办吧”。最后不采纳的就认为“反正我们公司小,人少,股东关系复杂,老板定的,又不是我的事”。
凭着多年来的习惯和逻辑,也没有什么大错,但是是不是每一个不采纳的意见或者建议都是因为想象的现状?还是我本身就不够努力的想想什么是什么,出发点的时候就沿着不成功的结果设定去寻找一些不成功的原因的呢?
细思极恐。感谢老板容忍,感谢同事们的善意谅解吧。
五、定义修辞
课堂上讲,修辞的目的是让对方感受到他们原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常用的方法是类比和排比。
目前对于修辞我还没有更深的感悟。这篇课后感,我也是写完看了几遍后,再看几遍,修修改改,还是觉得有些感悟空洞。看来还需要自己反复练习。
大几十年,自我傲娇的语言和写作表达能力,有的经不起推敲,尤其是近5、6年,惰性大,先入为主较多,缺少了思考和沉淀…..脑子空白的多啊…..
脑子越不用,越秀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