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七)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二十七:以《雷雨》为例

《雷雨》这篇课文之所以让我记忆犹新,是因为这个场面写得很逼真。这场雨一定是夏天的雨。

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非常明晰,就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

雨前的情景有三个自然段,先来看第一自然段: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从“乌云压下来、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出”,写出了雨前的特点。这说明作者观察非常仔细。而且抓景物的特点也抓得很准。作者抓住了三个景物来写。而且是从上到下,云、树、蝉。两个显得少了,三个就不多不少。接着来看: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这里先还是抓自然环境:大风吹得树枝乱摆。第二次写到树,是为了突出这是一场大风。然后,紧接着写了一只蜘蛛。蜘蛛也感受到要下雨了。上文的蝉是一声不吭,而蜘蛛是“逃走了”,进一步说明作者观察仔细。接着来看下文: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云压下来,刮起大风,天空出现闪电,响起雷声。这些是下雨前的前奏了。

前奏酝酿了这么久,终于下雨了: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声音上来写雨,带耳朵听可以感受得到。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从视觉上来写雨,须要用眼睛来感受这场大雨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这里又是从听觉上来写雨——雨开始变小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这是雨快停的时候的情景。这个情景就要靠全身的感觉来感受了。天放亮了,这得依靠视觉神经来感受,后面则要依靠面部的神经来感受,还要依靠肺腑来感受。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似乎也打开了心胸,新鲜空气沁人心脾,仿佛整个心胸都变得开阔起来。

再来看看雨后的情景: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雨后的情景写得多好啊!也是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一句一句都是有紧密的关联。雨停了,才现出太阳,太阳出来了,才会出现彩虹。雨停了,天晴了,蝉也就叫起来了。这与开头的“蝉一声也不出”又是一个照应。“蜘蛛又坐在网上”和开头的“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又是一个照应。同时,还写到池塘以及池塘里的青蛙——“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写得多逼真啊!景物都是平常见到的景物,作者能够把这些元素综合起来写。景物是平常的景物,语言是平实的语言。但是,这个画面却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顺序很明晰,条理很清楚,结构很完整。作者观察非常仔细,然后,文章给读者的画面感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这是小学《语文》中一篇经典的游...
    苏本子阅读 259评论 0 1
  •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二十: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
    苏本子阅读 289评论 0 4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三:以《桂花雨》为例 这篇文章的逻辑是颇有点意思的。 先来看...
    苏本子阅读 330评论 0 2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六: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 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
    苏本子阅读 236评论 0 1
  •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八:以《窃读记》为例 作者在开头首先写自己走在大街上,因为要...
    苏本子阅读 28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