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本质。这讲孤独症的核心障碍是什么,社会互动、沟通、想象力障碍,这叫“三合一”障碍。那么更深层的障碍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难以把时间空间中传达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组织和推理。
症状上1岁就可能表现出对大人、对父母的沟通没有反应。因为正常婴儿对大人的有本能的沟通反应,会笑会做出回应,有眼神交流。大一些,对玩具兴趣的转换,可以把一个物体想象成另外一个物体进行游戏,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从而可以理解他人行为和心理,产生同理心。这些行为的缺失是孤独症患者的核心缺失。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又叫“中央统合功能”。这种能力的缺失是一种根本的缺失。
问题是所有这些,我们孩子都没有明显的缺陷。他1岁的时候很正常,经常在大人逗的时候笑,伸手抓各种东西,会很仔细地看大人。现在4岁多,给他玩魔棍,他能编成各种形状,而且能贴切地说出像个什么东西,也时常用玩具模拟其他的事物,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安排各种剧情。当然,现在他导演的剧情中素材有不少来自于他喜欢的动画片。学习和推理能力很强,这么小的孩子,在这个新的小区内玩了几趟,就完全能根据楼的排号规律说出这是第几栋楼。孩子妈说是靠记忆,还真不是,因为有的楼上的楼牌掉了,没有编号,是孩子根据规律判断的。
书上说的这些核心和本质的缺失,我都能轻易从孩子的生活中找到反例。
这个孩子有明确的社交欲望,就是方式方法还不是太熟练。这些日子在我们的指导下,已有很明显的进步。能够主动发起社交,说出正确的问候语,也能进行正确的回答。而且他也建立起了同理心,知道爸爸妈妈辛苦,知道把猫压痛了,给它道歉,说自己真的不是故意的。种种迹象表明,这孩子根本就不是孤独症,哪管是比较轻微的那种。
但是孩子确实存在一些不正常行为,典型的就是不能跟老师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不听指挥,对于老师的管教置若罔闻,当然也经常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同龄的孩子而言,他确实行为特异。到底怎么界定孩子的问题,还要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