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教育的奠基者,他的理念深深影响两千年后的我们。我们似乎很熟悉他的学说,我们能熟练背出《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内容。然而,我们真正懂孔子的文化内涵吗?或者说,我们离孔子所提倡的教育理念还有多少距离?
之前我们眼中的孔子是孔圣人,是一个绝对完美的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美的人的,只要他是人,就必然有人的欲望,就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应该说,孔子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圣人身份,而是他总是不断在探索的东西,保持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接近完美,且用自己的知识去传授给他的学生,改变了学生们的命运。子路原来是个山野村夫,连个士都算不上,可是经过孔子的教化之后竟然也能成为一个城池的管理者。
孔子的教育并不像现在老师那样填鸭式的教育,孔子对于“仁”的解释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他认为学生缺哪方面的品德,他就往哪方面解释,在他的教学理念里,“仁”没有绝对的定义,它随着人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活学活用、因材施教 ,所以他教出的学生也是各有自己的特点,子路、冉耕从政,子贡从商,子夏从事教学,好的老师就是这样,能够顺着学生的思维去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孔子的教学还有个特点,就是和学生聊天,在和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探讨人生,而不是如现在的一些老师那样单纯的灌输,他的教学是双向式的、互动式的,而现在的教育是单向式的、乏味的,可以说,《论语》其实就是一本孔子与学生的聊天记录,且是一本充满哲思的聊天记录。
我清楚地记得,初中时,语文课上,学某篇课文中的某句话,只有一种含义,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这个标准答案可能并非作者的本意,只是编课本的人自己的想法而已,他不但把这种想法强加在课文之上,也强加在我们每一个如一张白纸般的心灵里,这哪是在教语文,这分明在教数学,只有数学才有标准答案,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千变万化,它可以自由地表达人的思想、理念、情绪,自由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宇宙、大海、森林、高山、草原,古人尚且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是现代人却偏偏将语文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那些读书成绩特别优秀的、特别听话的学生,一般只能找个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地上班,因为这样的人便于管理,那些思想活跃的学生反而能有所作为。好学生的思想已经被固化了,就像惰性气体,不能产生化学反应,而思想活动的学生却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人云亦云,不断吸收新的思想,接受新的事物,不断改进自己的做法,使自己不断接近成功。所以要保持思想的独立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的人是无法运用他学到的知识的。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是他最喜欢也是他认为最接近完美的人,他甚至认为自己的思想境界都比不上颜回,可是颜回既没有从政,也没有从商 ,甚至没有教书,说到底,颜回是一个彻底的完美主义者,他完全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行为处事的,他的世界纯净得象真空,不含杂质,而社会是复杂的,过于完美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的,所以颜回始终没有在那个时代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相比较而言,子贡就真实可爱许多,他很清楚自己的想法,他不想从政,只想从商,做一个自由人。
孔子有一段时间周游列国,想寻一个能够实现自己“周礼”理念的国家,可是时代在改变,周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强权政治,所以孔子有理念不能被当时任何国家所容,甚至如丧家之犬,因为“周礼”完美的概念,完美的东西是无法实施的。所以孔子在七十岁以后转而研究《周易》这时,他已经开始相信命运了,接受了人生的不完美。
只有知道了孔子的一生的故事和他的思想历程,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论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才能懂得一些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