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会无期》好火,原本想第一天就去看看的,后来推到周五,却被领导要求加班,至今未看。拖延症好严重。
问题是,我不打算去看了。
举个例子:
————
我没有音乐细胞,没有好好了解音乐,也没有系统听过歌(难得知道听歌要系统的听)。当在网络出现十大神曲这类话题后,我再也无法忍受民族风、动次打次的节奏了。
之前在朋友面前高唱两只蝴蝶这类黑历史,在看了两年的知乎后,不再出现。昨晚为了了解欧美流行曲好在哪,翻了两个小时的知乎:
ighters 我听了一下,前22秒是一段清唱式的 rap,编配者有意只使用最基本的打击节奏。如果你不是使用劣质外放聆听,你会听到连这样的基本节奏都是粗中有细的,有音型,有层次,有疏密强弱,甚至在22秒的清唱内还有变化。22秒之后立刻加入不同的音色和音型,形成强烈对比,让织体色彩丰富起来。但如果你使用劣质外放,那么确实,即使后面每一段节奏都有对比和变化,即使是世界级的 rap,都不能完全弥补这些清唱段落节奏织体过于贫瘠的缺憾。 其实大制作的欧美 pop 通常织体层次都是极其丰富饱满而且变化繁多的,这种节奏型最多只是在部分段落中作为一味底料中的底料而已。像 lady gaga 我不想说什么,你自己试试把什么 telephone 之类的节奏谱记下来……
还有:
你列举的几个例子,beautiful monster 多数段落根本没有用太简单的节奏型,poker face 十余种秘制香料你只辨认出辣椒,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面对愚蠢的山寨货,明明看着不对却怎么也说不出它和正品的区别在哪。如果你看不出区别却要去仿制,也会很奇怪自己怎么照着抄都抄不像的。because of you,其中的辣椒不但经过了复杂的工艺加工,而且是用来烘托高汤那鲜美丰富的口味的,无处不在的和声和复调才是这首歌织体的主要成分,鼓点只是配料中的配料。当别人配料中的配料口感都比我们的主料丰富得多,菜品的高下也就不言而喻了。
虽说我并不懂旋律,也不懂复调,但和声还是知道的。
想说的是:一个人,只要是面对喜欢的东西,都会试着主动去了解一下。这不是要求自己需要弄懂,重要的是“了解”这一个过程。
——————
可以对自己说:我了解了一点鸡汤、一点文艺、一点炒作,所以我不想看《后会无期》了。它,可能不及《小时代》对于我有意义,因为还可以试着看看屎上最差的电影是怎么样的(当然我看不出来)。
大众都从众。要不拿着观点A(音乐是个人感受)说动次打次的好听,要不拿着观点B(毫无变化)说动次打次傻逼。
而装逼就需要点东西了。
去知乎,我了解点音乐的东西,在 Twitter ,看看民主自由暴力,在 Qzone ,转些黄色笑话/辟谣贴。
我认同知乎和 Twitter 所鄙视的 Qzone 现象。但装逼不是人的天性吗?当身边围绕的都是鸡汤,装逼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可惜大多数的人都沉浸在鸡汤、阴谋、武力,装逼就会失败。
所以,我省下这几十元钱,准备拿去做手术。
This is a j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