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错”应该算是一个中性词,我曾经一直在用试错的方式来成长,并且还引以为傲。现在开始重新思考这个词,也思考我用“试错”来成长的成本是不是太大了?
1.
我是一个妈妈,而且是一个信奉新式教育的妈妈,所以平时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很鼓励孩子去通过试错来学习到一些东西,来掌握到一些我嘴皮子磨破了他也听不见去的注意事项。
比方说,曾经有一次我在做饭,虽然我三令五申不要用手碰炉具,那样会烫到手,但是我三岁多的儿子还是忍不住去碰了一下,结果……你知道的,小手儿被烫红了一块。
当时,孩子并没有哭,只是忍着疼告诉我说:妈妈,我现在有10疼。我和孩子定了个疼痛标准,等级从1到10,逐级升高。他告诉我有10疼,听得出来那得有多疼。
看他强忍着疼,还跟我报告情况,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紧紧地抱着他,告诉他妈妈也很心疼,妈妈会给宝贝想办法,让手变得不疼。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真的不愿意让孩子通过“试错”去学习,手烫伤了一小块还好,若是以后遇到什么更严重的情况,我想我会因为自己让孩子去在“试错”中学习后悔一辈子的。
但是,即便是有这种担心,我还是不会阻止他在“试错”中学习,因为他是孩子。
2.
在没有建立逻辑思考能力之前,他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尝试和探索,那些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道理,那些被我们用“不听话”“不乖”绑架起来规矩,对于这个年纪的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理解。
很多家长给孩子准备的餐具应该都是塑料的,要么就是不锈钢之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材质的餐具在对于一个好动的孩子来说,是最安全的,打碎率最低。
我的孩子从自己学习吃饭到现在,打碎的碗碟至少有七八个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打碎碗碟都要被父母训上一顿,直到现在,我的孩子打碎碗碟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也会嘱咐我以后不要给孩子用瓷碗了,一来是担心碎片扎到孩子,二来是觉得这样是在霍霍东西。
我依然比较鼓励孩子用瓷碗,而且能看得出孩子使用瓷碗的时候那种“我和大人是一样的”的自豪表情。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我拿给他以前的那套餐具,结果,他跟我讲:妈妈,我不要用那个了,我要和你们用一样的。
前几天,他又打碎了一个碗,我也没说什么,只是问问是怎么打碎的,小心不要扎到脚。其实,在碗被打碎的那一瞬间,孩子已经很害怕了,从表情上就能看得出来。一是被突发的情况吓到了,二是担心有人会说他。
关键问题是,他不是故意的,我们为什么要责怪他,而如果在孩子打碎了碗以后,我们就不让他用瓷碗了,即便我们没有责备他,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对孩子的惩罚了。
3.
所以,关于“试错”,我觉得如果是孩子,那就趁着他们正好的年纪,在保障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去鼓励就好了。如果是成人呢?或许“试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之前,我有过几次错误经历,跟钱先生吐苦水的时候,会被批评思考得不深入,因为在他眼里那是一些低级错误。我当时给他的回复是,人不就是通过“试错”长大的么?现在想想自己的回答实在是可笑。
我已经是孩子妈妈了,却还想通过这种成本极高的方式去成长。回想那几次“试错”的经历,我的确收获到了一些东西,但是与收获相比,我付出的成本真的是太大了,而且几乎损失掉我长期积累起来的所有成绩。
如果那个时候思考一下,动动脑子,那些“试错”经历完全不必发生。所以,对于“试错”,我现在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它与我们所处的年龄有关,年纪小的时候,就是一个“试错”的大好年纪。
通过这些“试错”经历才能确保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珍视错误并从中学习,更体会到思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