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学到一个概念和能使用概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是两码事。要实现概念到应用的飞跃,唯一方法是不断地运用概念,直到变成自己的第二天性,就可以像使用工具一般信手拈来。
学习——回想思路。 独立解决问题是关键
从笔记里挑一个数学或科学概念,会从书中某一页挑都行。读一遍,然后拿开,看看自己能回忆多少内容,同时试着去理解你正在回忆的内容,然后再把目光转回来,重读概念,再试着回忆一次。仅凭这样简单的回想就能大幅度地增进你对此概念的认识。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材料,以此考出好成绩或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思考,你就必须让它们牢牢地钉在记忆里。 慢直觉关键是要用多角度思维感知一个概念。那样概念的方方面面会临时而随机地组合在一起。
机遇的法则:幸运女神只眷顾努力的人。
解题途径:第一种是按顺序逐步推理;第二种是更多跟随整体直觉。序列式思维是与跳跃式思维相对的思维方式,每一个小步骤都明确指向问题的答案。 大部分难题都是由直觉解决的,因为它们与你熟知的事物截然不同。发散思维会以半随机的方式创造联结,所以需要通过专注模式会对它给出的答案仔细验证。直觉并不总是对的。
常练不忘。 一天之内再次强化学习模型,在构造神经模型的起始阶段至关重要。 检查纠错的重要性。 构建组块的重要性。重复与练习背后是大脑在创造固化组块。好老师都会解释为什么你值得在练习与重复上下功夫。如果想对学习材料了如指掌,那么从上至下的宏观视角和从下至上的组块能力都不可或缺。 必须进行适量的练习与重复,否则就无法构建组块来支撑专业技能。
提取和回想知识让我们不仅是重复的机器——提取过程本身增加了学习深度,并帮助我们逐渐形成组块。每天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每天只学一会儿,但要保证所学知识能脱口而出。如果你每天都有练习,那么这些信息就自然在嘴边,不必去搜肠刮肚了。
到书桌外的世界回忆材料:散步的意义 让自己的身体活动一下,在难以理解关键问题时会特别有帮助。另外,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
根据轻重缓急规划任务量,必须为发散模式的运转留些时间。
组块:战胜自己 如何整理课堂笔记和阅读笔记的。对着学生解释概念。
掌握一门新学科,要学会挑选使用恰当的解题技巧。唯一的解决途径是去练习各种题目,运用不同技巧解决这些问题。学习期间一旦巩固了一种技巧的基本思路,你就要开始穿插练习不用类型的题目。要让大脑接受这个道理:仅知道怎样使用特定的解题技巧还不够,还得知道何时何地去使用才行。
与其过度学习,不如穿插学习。与其在同类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长时间去学和练,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学习时间段上,以避免过度学习。一旦理解了概念“X”,学习重心就应该转移到别的概念上,过几天再来回顾概念“X”。 最好是用手把这些最初的解题方法、图表或概念都写下来。事实证明,手写比输入能让人更轻松地记住概念。
要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在考前复习中折腾一番,比如在不同章节材料中跳跃着复习题目,有时会让你感到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但实际上它帮你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如果做9.4作业,就在做完9.4的一些题目后,回头再去做一做9.3节的题目。接下来可以多做几道9.4节的题目,再回过头做一道9.1节中的题目。这样可以锻炼考试中需要的思维转换能力。假如考试中我遇到这道题和其他问题混在一起,而且我不知道它在课本上的出处,我还会这道题的解法吗?学生应从准备考试角度,去思考每一道作业题,而不是仅把作业当作一部分任务去完成。
现在面临的挑战不再只是基本的认知问题,而是时间管理问题。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1、读一读(但还不要去做)布置的家庭作业和模拟测试/小试题。迈出第一步,就可以预热大脑来学习新概念——形成新组块。2、复习讲义笔记3.、重做课堂笔记中的例题。重做例题会有助于巩固知识组块。学习时会使用不同颜色的笔。4、完成布置的家庭作业和模拟测试/小试题。这样就可以为大脑构建“记忆肌肉”组块来解决特定问题。
儿童通过专注模式学习,但他们也会在不专注时使用发散模式学习,只是缺乏自主控制。儿童不像成人在学习新语言时那样需要用专注模式,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年幼孩子更容易学会一种新语言。
机会不会向想要的人微笑,而是赐予应得的人。
为了让记忆有更好的长期表现,我们应该使用间隔和穿插的练习方法,但在学习中,这个过程会显得更加艰巨。穿插学习法会增加学习之初的难度,但因为它让长期记忆效果更好,所以会更可取。
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依赖两个过程:一是短暂的学习期,这是“神经砖块”垒砌的过程;二是学习期之间的间隔,就是“思维水泥”凝固的过程。
坚持每次学习一点点。
习惯分为四部分:1.信号2.反应程序3.奖励机制4.信念。
许多小成就——许多小奖励——越发享受学习过程。
制定计划,培养新习惯,番茄工作法——25分钟计时法,改变对信号的反应上。
通过“信号——反应——奖励”系统来助养成新习惯。习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造成神经层面的欲望。要想克服之前的欲望,就再来一个新奖励。只有当你的大脑开始期待这个新奖励,关键的转变才会发生,你才能养成新习惯。
培养“我能行”信念
心理对照,此法是将你现在的状态和你期望达到的状态做对比。 希望就在前方。好日子在后面。
学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过程指的是时间进程以及与时间进程相关的习惯和举动,比如“我要工作20分钟”,结果是一种产出,比如你要完成的一份家庭作业。
用X标出位置 用书签或便利贴标出每天的阅读目标会是个好主意。它是进度的直接反馈——如果终点触目可及,你会更有动力。
想要避免拖延,就不要专注于结果。
分解工作量才能细嚼慢咽:专注而简短地工作。
要关注“番茄时间”,即时长25分钟的工作时段,而不要专注于完成任务。
即刻开始行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的时候,最适合的方法是让自己亲眼看到学习场景。
干扰是不可避免的,在它出现时要训练自己无视它。关于克服拖延,最重要建议是无视干扰。让自己置身于干扰最少的环境也是好办法。
将注意力放在过程而非结果上,可以让你避免对自己做出评价,(我快完成任务了吗?)并让你更放松地沉浸到工作进程中。
一心多用就像不断地揠苗助长。不断地转移注意力,也就意味着你脑中的新观点、新概念没有机会生根发芽。
在让你感觉痛苦的事情上多努力一点,最终你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要改变习惯,可以改变对信号的反应,或者干脆回避信号。奖励和信念有助于促成习惯上的长久转变。
关注过程(如花费时间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想要达成的目标)。
搭建组块资料库的关键步骤:1、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题目。2、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关键步骤。3、休息一下 4、睡眠 5再来一次 6、给自己添新题 7、“主动”重复
生成效应相比单纯重复阅读,生成(即回想)材料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学习。
幸运女神只眷顾努力的人。
先专注于攻克一些关键概念。做刻意练习的时候要专注于学习解题步骤中最难的部分,并提高对这部分的解题速度。有研究表明,你越努力回想学习材料,它在记忆中植入得就越深。相比纯粹的重复阅读,回想才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刻意练习方式。
如果你不努力,那么必定会失败,但那些一直在不断努力争取的人定会体验更多的成功。
小技巧:自我克制法、冥想、改造自己的关注点(比如有个学生每天四点半就能起床,醒来时他不会去想自己有多累,而是在想早餐有多丰盛)。能认识到运用正面思维技巧会增加个人优势。
自我实验: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关键
如果没在清单里写下代办任务,就会潜藏在工作记忆的四个入口,占据宝贵的思维空间。任务清单一旦写下,工作记忆就获得了解放,就有空闲去解决问题。
做事趁早是多么重要,这样可以留出消化知识的时间。理解无压力了,才会让学习更有乐趣。
如果你真的想要有所改变,每次只能用一件困难的事情来锻炼自己的自律能力。
什么想法会帮助你克服拖延?比如你可以会想“其实并没有这么困难,等我开始做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容易了一些,有时候做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情其实是好事,回报是值得的。”
入睡前这段时间常常是加深记忆最有效的时段。
通过激发感官建立起越多的神经联结,就越容易回想起概念和意义。
理解后再去记忆,你会对学习材料记忆犹新。
间隔重复有助于向记忆存储概念
创造有益学习的比喻
别把记忆窍门与真正的知识混为一谈
肌肉记忆、自言自语
不用文字而用思维图像来记忆事物,你能更轻松地达到专家水平。学会用视觉化方法处理概念。
学会自我欣赏,不必羡慕天才,
触碰无限可能
大脑发育速度因人而异,许多人大脑在25岁后才发育成熟。
努力学习时,给脑中的抽象概念赋予生命。
简化也很重要。费曼法要求人们找到简单的比喻或类比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要旨。
当你和身边的人谈论学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在试图对他人和自己做出解释时,会发现理解常常是解释的产物,而非先有理解才有解释。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常说他们第一次真正理解教学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学生的时候。
脑中的自导自演 迁移: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背景中。
概念迁移,效果不错。
自学的价值。 比智力更重要的往往是毅力。
避免自负 团队合作的力量,避免过度自信。
你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集思广益的价值。
考试本身就是效果非凡的学习经历
越是迫不及待想得到答案,越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