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全新开启的一项伟大科学事业,在当时国家还是百废待兴、工业落后、人才奇缺也就是常说的“一穷二百”的窘境下,国家毅然决然组织规划发展原子能和航天事业,勘称我国国防发展史上的神来之笔。
自从“两弹一星”试射成功的那一刹那,我国航天事业注定在国际上深深扎下自己的脚印。在大量航天人一代又一代不断继承、发展、创新拼搏下,加持各项政策的有力引导和推动,航天工程蒸蒸日上,一举改变了国家面貌和国人心态。时至今日,每隔不久各大航天发射中心总能带给我们很多震撼和令人兴奋的画面。
航天事业初征程
时间回到1955年1月15日,在李四光、钱三强等科技工作者的建议下,国家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当时毛主席在会上指出:“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从此,中国核工业事业发展开始了。
1956年3月14日,在一位历经艰难险阻归国不久的科学家提议下,成立了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其中有一个局的名字叫火箭导弹局,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新纪元的开启。这位科学家就是新中国经过外交谈判斡旋,不惜释放11名美军飞行员战俘作为交换才得以回国的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56年4月25日,毛主席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他宣布:“今后我们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的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简称“五院”,正是钱学森担任首任院长。中国导弹研制的序幕拉开了。从此,中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发展也开始了。
可以看出,1956年是我国国防事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年,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的元年。
接下来的1957和1958年,世界航天业发生了几件重大事情,一个是1957年10月4日星期五下午七点半,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丘拉坦发射场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轨道,比晚几个月发射的美国首颗卫星还重10倍以上,人类在太空的这次探索再一次震撼到了自己,在此有必要记住这个划时代卫星的名字,他就是斯普特尼克1号;第二个事情就是刚才提到的美国也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当时世界还沉浸在冷战、意识对立、阵营对抗和军备竞赛的大环境下,苏联人先把人造卫星送上天,想必美国自己也震撼到了,发力追上重回赛道。对于我国奋斗在国防前线的工作者们,心里估计也震撼到了,竭力规划、组织为航天事业谋求发展。
没错,1958年刚开始,国防部就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的科学家们建议开展卫星工程研究,高等院校也开始了一些学术活动。4月,在军委的批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和直属队部分人员秘密从朝鲜回国,在茫茫戈壁滩上开始建设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发射基地,注定会在航天史上写入不可磨灭的灿烂篇章。这一年5月17日,毛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点卫星”。同年7月,中国科学院初步提出了我国卫星规划和“三步走”思路,并向聂荣臻报告: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小卫星,第三步发射大卫星。随后中央以科学院为主组建专门的研究设计机构,拨出专款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五八一小组,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同年在8月成立了第一设计院(1001设计院),院长郭永怀。随后在北京怀柔建立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由第一设计院的推进剂、试车台部组建而成,其中运载火箭总体部和发动机部在11月从北京迁往上海,组建了上海机电设计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承担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任务。
导弹冲天展容颜
1960年2月19日,新中国第一枚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T-7M”液体探空火箭从上海老港镇腾空而起,一飞冲天,虽然这枚探空火箭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迈出了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坚实的第一步。3个月后,毛主席在上海视察探空火箭研制情况时意味深长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并鼓励大家:“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同年3月,在安徽广德皖南大地上历时三个月建成并启用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603基地。到9月13日,我国第一枚T-7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起飞重量700公斤,飞行高度19.2公里,开启了国家发射探空、气象、生物火箭试验的先河。同年11月,仿苏“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也成功了。这得说一下在仿制过程中困难重重,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都撤走了,带走了资料,导致资料不全,材料、加工设备都缺乏,组装力量也薄弱,甚至翻译上还闹过笑话,比如把“RD-101的火箭发动机密封件要求用十分细密的皮革制成”翻译成“像3岁的小牛犊臀部没有挨鞭打的皮肤一样”。当年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国防工作者门还是把导弹研制成功,足见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自力更生谋发展是没有什么困难阻止得了。
经过不断改进,到1962年8月,我国研制发射的探空火箭高度从8公里提升到60公里。到1963年底,我国探空火箭发射高度就已经达到115公里,有效载荷达到40公斤。
1960年11月5日,钱学森等科学家仿制出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在甘肃酒泉发射场上试射成功。接着钱学森带领导弹队团队开始自行设计中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二号”。两年后,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东风二号”在茫茫戈壁进行首次飞行试验,发射仅69秒后,导弹坠毁,当时在场的戚发轫(神舟飞船首任设计师、时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设计室主任)回忆说:“眼看着在天上,导弹就失稳了,后面就爆炸了,落到我们这个发射点不远的地方,我也在现场,所以那个时候对我们打击挺大的”。
发射失败后,顶着巨大压力的钱学森第一时间和同事们赶往发射阵地。在天寒地冻的大漠中,他带领大家花了3天收集导弹的残骸和碎片,一个小的螺丝钉都不放过。钱学森鼓励大家不要有过多的压力,更要不怕承担失败的责任。钱学森还制定了一个原则:把一切问题都消灭在地面上,导弹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
历经一次次总结和改进,两年多后的1964年6月29日,新的“东风二号”再次被运往酒泉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圆满成功,准确命中1000公里之外的目标。7月第二次和第三次发射也同样顺利圆满。在这背后还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次“东风二号”发射是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意义非凡。张爱萍将军任试验委员会主任,现场的总指挥。等到要正式发射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原来,火箭发射的燃料因为天气热的原因气化了!这件事可是一点也马虎不得,情况报上来后,总设计师拒绝签字发射。这下子没有人签字,是不可能进行发射的。所有人都找到张爱萍,将军略作思量,立刻拍板,说:"打!打成算你们的,打坏了算我的。"又说:"发射不成功,由我向中央检讨。"
1963年春,五院组织3000人大讨论,制定《地地导弹发展途径》,提出“八年四弹”的研制计划,覆盖从中近到洲际的东风二、三、四、五号导弹。
东风二号,中近程,射程1000千米
东风三号,中程,射程2400千米
东风四号,中远程,射程5000千米
东风五号,洲际,射程9000~100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