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工具一直是教练技术中令人着迷的领域,因为这些工具可以带我们进入思维过程的核心。当然,教练工具也是循序渐进的提问框架,支持我们迅速抵达重要的选择或者发现的核心。
一、SMART是什么?
早在1954年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目标必须是:
S:具体的
M:可衡量的
A:可达到的
R:与其他目标有相关性
T:有截止期限
无论是制定团队目标还是个人绩效目标都要符合SMART原则,这5大原则缺一不可。他认为,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那么教练工具的SMART又有什么不同呢?教练过程就是教练引导被教练者在成果框架的流程中进行探索、思考和收获。
SMART工具在教练中通常是用来聚焦目标的。
S:具体的。这次教练约谈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
M:可衡量的。如何衡量你达成了目标呢?
A:可达到的。可控的部分又是什么呢?
R:有价值的。实现这个目标的价值和意义,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T:有截止期限
在教练过程中,一个好的目标除了满足SMART标准和原则外,目标还要是积极正向的,可整体平衡的。那是因为负向目标会将被教练者引向问题思维,走上老路,或者陷入低能量的层级。而作为教练,我们需要做的是要让被教练者经过成果框架,最终让他拿到他想要实现成果。好的目标还需要的是整体平衡的,这个目标实现后,你好,我好,大家好,世界好。那是因为,作为一个教练,我们没有权利让我们的客户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或愿景而付出牺牲另外一个目标或愿景的代价。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陪伴客户找到更好的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二、SMART在教练过程中怎么用?
S:具体的
你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让被教练者将他的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宏大到细小的收敛过程。教练过程中,我们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有不同高度的。有些目标远在5000米的高处。比方说,对方想要搞清楚一个使命,探索一个愿景或规划,亦或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也有一些目标低到50米,努力一下就触手可及。比方说,我想在两周内减掉2公斤体重,或者我想在这个月多开发15个客户。如果目标高在5000米高空,它不是不能实现,而是需要很长的周期。那么作为教练,如果接触到了被教练者5000米的目标,我们需要陪伴对方将这个宏大的目标分割,细化,落地。通过每次50米小目标的达成,向上攀升,直至他能成功的上升到5000米的那个高处。比方说,你可以跟对方沟通说:哦,这个目标听起来真的很宏大很宏伟,那么,假设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比方说1-3个月,你希望他实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
M:可衡量的
你怎么样衡量你达到了这个目标呢?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客户有时候会晕乎乎,会懵的。他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说出如何衡量这样的目标。只有一种情况会是例外,那就是对方的目标已经细化到了数据。当对方犯晕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帮客户开启画面感。我们可以问他:当你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一些什么?实际上,这样开启一个感官为基础的描述会帮助客户去想象成功图景,也是帮助客户用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结果把这样一个衡量标准描述出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度量也是极好用的。你可以接着问:当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进行下评估打分吧,从1-10分,1最低分,10是最满意。目标实现后你认为的理想状况是多少分呢?当客户给出一个评估的打分时,我们可以再问:当目标实现了像您打的9分的时候,您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了呢?那样成功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通过开启画面,开启感觉和度量打分的方式来帮组客户这个环节精准的看到他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维度,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他的具体目标的成功实现。
A:可达到的
当我们在教练过程中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客户往往给出一堆无法达成的理由。比如进行绩效提升辅导的时候,对方会说:目标定的太高,市场大环境不景气呀,永远会受政策影响,包括基础数据太高了,今年再提高很困难,公司给的资源和支持太少啊,诸如此类。总之他就是要说明一件事:在现有的状态下,搞不定那个目标。这时候,作为教练,我们就会意识到,对方其实是在向外求,他看到的是一堆他不能控制掌握和改变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可以重新提起目标,把他拉回来,去问他:他想要什么,他能做什么?你能做哪些关键行为去达成呢?你能找到哪些资源呢?能找到谁来帮组你呢?这里面有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呢?这其实就是教练引导被教练从外求转向内求的过程。有趣的是,外求往往使被教练者陷入问题思维和低能量层级,但是转为内求后,你会发现,我们已经正确行走在了成果框架当中。
R: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实现了这个目标,对你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价值的答案和标准是被教练者给出的。作为教练,对价值和意义无需预设也不需纠结,因为它属于被教练者。只要这个答案对客户存在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能让他获得动力和能力,那么这个答案就是对的答案和好的答案。其实,一个人如果想清楚了自己做一件事情的背后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时,他被激发出来的意愿和能力足够支撑他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倾其全力的去尝试和行动。如果在教练过程中,如果感知到一开始探寻到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深刻的激发被教练者的时候,可以开启神奇的“还有呢?”,被教练者在一个安全的,信任的,以及能力慢慢的场域里“还有呢”会帮他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T:有时间期限
你希望在多次时间内达成这个目标呢?如果对方给出一个较短的时间周期,比方说2-3周或者1-2个月,这个时间段是可以的。1-3个月的周期都是ok的,如果周期超过3个月,就容易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变数,同时如果目标实现的周期太长,短期内对方是看不到明显的进步和成效的。还记得Y23理论吗?每天一点小小的进步,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从量变到质变。如果被教练者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进步和成效,他容易选择退缩或者沮丧。所以,当对方给出一个很长的周期的时候,那么一定要协助他对目标实现的时间段进行周期切分。可以问:你觉得,最近的一个可控的时间点会是什么时候呢?
SMART使用过程是非常灵活的,通常我们问完具体性直接问时间期限。他有可能已经启动梳理,思索和调整。有时候也会在S后面直接问R,一个人在搞清楚做一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他容易被充分激发,能力值高的时候会更放松,更信任,更投入,愿意开放思维看向更多的可能性,投入更高的意愿度。在这个时候,我们再看向可衡量和可达成,对方也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和惊喜。教练过程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那么SMART作为一个聚焦目标的工具,它的使用也非常灵动和灵活。
在教练开始的过程中,我们如何使用SMART框架帮助被教练者实现目标的精准落地,那么在教练环节接近尾声的时候,进行行动方案回顾,这时候使用SMART目标也是极好的。当我们回顾整体流程和行动方案的时候,对方有可能保持之前的SMART目标不变,也有可能在整个教练流程里有新的觉察和发现。他发现自己的目标是可以调整的,他有能力对目标进行上调还是收缩。这个时候,作为教练,不要对他的调整进行评判。因为对方基于刚才的教练过程,他有足够的清醒知道这个调整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只需要进行聆听,复述,记录即可。因为这是被教练者在这个当下产出的他的最好的选择。通常,我们会在最后请对方复述他的目标和他的行动方案,因为,复述的过程也是加深承诺,提升行动意愿度和动力的过程。
实践是学习教练和提升教练技术更有效的途径,而阅读和谈论则不是。作为教练,我们要真的敢于去用,去错,勇于觉察,勇于感知,勇于调试。让自己在教练的修行路上真知实修,不生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