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让我们继续共读这本书全面了解谷歌的《重新定义公司》。
前面我们讲到了谷歌的6个运营精髓中的前面两个:战略和文化。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聊聊:人才和决策。
人才:每个人都要过创始人的关
人才这部分是比较有意思的,也是谷歌招揽创意精英的法宝。《重新定义公司》的另一个作者,乔纳森▪罗森伯格是谷歌的副总裁,他进入谷歌的面试经历可谓跌宕起伏。当时乔纳森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物,并得到了权威人士的推荐。去不去谷歌上班的主动权是掌握在乔纳森手里的,所以当他来到谷歌,见到谢尔盖的时候,他的想法是我就来打个招呼,觉得好我就来。
结果,谢尔盖问出了他在面试中经常使用的经典问题:“你能不能把一个我不了解的复杂事物解释清楚?”虽然有些意外,但乔纳森还是开始了讲解,一开始他讲了一个经济学原理,讲到一半发现谢尔盖已经开始玩弄溜冰鞋、看着窗外的风景。于是乔纳森马上调整状态,讲了一个求爱的秘技,终于谢尔盖开始感兴趣,并最终录用了他。
其实对于谢尔盖来说,招聘和面试就是最重要的工作,面对乔纳森的时候,他不仅是在面试,而且是在非常认真的按照标准,把这件事情做好。严格的面试,才能保证谷歌的人才结构不出问题,才能保证来的人都是创意精英。而且谷歌的招聘不是哪个人可以决定的,他们有5轮面试的制度,有招聘委员会制度,所有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招聘。谷歌的招聘标准也很有特点,例如他们更喜欢招聘学习型动物,而不是已经会这项技能的人;他们会放大光圈招聘,而不是只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
当然谷歌也有失误的时候,在面对一个叫凯文的市场专员应聘者时,他们没有对他放大光圈。离开谷歌的凯文创立了Instagram(一个类似美图秀秀的APP)公司,一年后Instagram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谷歌的表态是:凯文,好样的!其实谷歌内心很清楚,他们搞砸了。
除了招聘方面,谷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才理念:
爱他,就让他走
几乎所有在谷歌上班的人都蠢蠢欲动想要创业,这不难想象,既然大家都是创意精英,不安的创业精神肯定是必备条件。另外,谷歌还鼓励所有人拿出20%的时间来做与工作无关的、有创造力的事情。那谷歌的员工要创业时,公司会怎么做呢?很简单,我们坐下来谈谈,看看这个创业项目怎么样,如果还不成熟,那就再干一段时间,等时机成熟了再行动;如果项目可行,那咱们把谷歌的投资委员会喊过来,看看能不能投资,让项目成为谷歌的一部分。这和领英的联盟思想不谋而合,领英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就不断鼓励员工创业,并将这些创业项目吸收成领英的一部分。好公司都有这样的基因。最终这些一直想创业的创意精英们,他们在谷歌上班的时间里,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
决策:共识的真正含义
谷歌这样的人才观也决定了他们在做决策时的民主和客观状态。作为一个靠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谷歌倡导的是靠数据决策,它的大多数会议室都是两台投影仪:一台是会议内容,另一台投放的是支撑这些内容的数据。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文化部分,有一条叫别听河马的话。在依靠数据决策的文化背景下,就避免了河马的影响。大家可以依靠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不是因为某个人做出决策。
当然,为了提升效率,谷歌还有一个决策方式,叫该响铃的时候还是要响铃。就是说可以对决策负责的人在面对信息过多、准确度不高的局面时,为了避免浪费时间需要设定最后期限,做出最后决策。就像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所有行动都听从铃声的指挥,这是效率最高的决策手段。
作为谷歌的管理者,即使是CEO也没有办法独断专行,所以管理者们最重要的决策就是管理自己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从竞争对手比尔▪盖茨那里学了一句话:
“把80%的时间花在80%的收入上”
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也并不容易,管理者们太容易被打扰,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所以管理者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只有核心业务,如果把握住这个,基本上就能实现比尔▪盖茨给大家的忠告。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接下来我会陆续为大家解读本书的全部内容。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