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9月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上周六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一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感触蛮多的,与其说是要让孩子做好开学的准备,其实是家长要自己先准备好。
感触一: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理念。
强调学生自我觉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培养。
校长讲道:“要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要做的事情,比如,这个星期你想干什么,下个星期你想干什么,双休日你想干什么,上学回来你想干什么,吃完饭你想干什么,要去不停地诱导他,影响他。”
现在小学的理念和我小时候比进步太多了,记得当时强调的是遵守纪律、热爱祖国、好好听话、天天向上……,当然这并没有错,只是,自我意识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只要按部就班按照学校的要求做,按照家长的要求做,按照社会期待的方向走,似乎就会有一个平稳顺遂的人生,太有个性、和别人不一样在集体里是不太吃得开的。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没有既定的路线可以去套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和“变化”代替了“确定”和“稳定”。
能持续应对变化的人,一定是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的人!如果孩子从小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没有机会自己做主,长大以后很可能一离开学校和家庭,就找不到目标,现在很多成人的迷茫、焦虑、空虚,也跟小时候教育缺少自我意识探寻有关啊。
不过,这对家长的要求其实也很高,每天忙完工作忙完家务,再把家庭作业课外班这些规定动作做完,估计就很晚了,孩子想要做的事情也不一定能全都满足他,可能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计划,比如这个周末去爬山,下个周末去博物馆,吃完饭先做作业,然后的时间可以做123,这样比较容易执行。
感触二:相信孩子,放手让他去做。
学校的理念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尽量都让他自己做,当然前提是没有生命危险的事。让孩子尽早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要自己负责的道理。
校长举了个例子,我们小学门口的保安室,除了药品、衣物等学生急需的物品,是不代管和传递任何其他物品的。比如文具盒、红领巾、作业本、水壶如果忘在家里了,家长给送来也没用。那么有家长就要问了,孩子没有课本用怎么办呢?没有水喝怎么办呢?
校长解释说:第一,通过这个规则,可以让孩子知道要提前整理好上学要带的物品,如果没带,他肯定能体会到后果,这样的教训更深刻,以后孩子多半就不会忘;
第二,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不可能把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他迟早要自己面临很多问题,没带书怎么办?可以找老师借啊,是不是可以找隔壁班的同学借?没带水杯怎么办?是不是可以去老师办公室请老师给倒杯水喝,老师会不给他吗?诸如此类,这都是考验孩子是否能主动沟通、自己想办法的好机会。
还有包括,以后孩子上学要用的东西,书包、雨伞、美术工具箱、乐器……全都让孩子自己拿,请家长放心,孩子绝对是可以的,不要觉得他们还小,心疼不舍得,孩子的潜力是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老母亲听到这里是很高兴的:我也不想总去给孩子临时送遗忘的东西,培养独立意识,从一年级开始~
感触三:家长要做好榜样!
家长会开始前,学校的老师公布了一组数据:今天家长会应到多少位家长,实到多少位家长;短信通知请提前十分钟到场,有多少位家长迟到。
为什么要统计这些数据呢?校长说,是提醒家长们,希望孩子做一个守时的人,就自己一定要先做到。校门口安排了高年级学生和老师做礼仪员,会跟每位家长问叔叔阿姨好,有多少位家长回应了?多少位家长会跟老师点头致意?如果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在一起时,这些点滴细微的事情,孩子是能时时处处从家长身上感受到的。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没有办法给孩子自己不具备的东西。我希望孩子做一个爱学习、懂礼貌、有好心态、会生活的人,我自己先要努力去做到,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我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呢,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感觉也是自己新的一次成长经历啊。
最后,关于课业安排、作业之类的,老师介绍一年级并没有太重的压力,主要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学会有两星期时间专门引导孩子在校各项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如何正确打饭、用餐、整理餐盘、如何进出学校、上课发言等等。
关于学习用品的准备,学校的建议是这样:
下周一就要开学了,已经跟孩子一起在网上买好了学习用品,充分听她的意见选喜欢的样式和颜色,不过要符合上面学校的要求~~宝贝表示非常期待新学校了,不过对我来说,感觉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