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感动《苏武传》(完整版)

苏武就是一棵孤独的大树

再读《汉书•苏武传》,还是被苏武感动了。

来看李陵是如何劝苏武投降的。

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跟匈奴作战,寡不敌众,战到最后,被俘,最终投降。李陵投降的事传回国内,汉武帝大怒。问司马迁如何看待李陵投降之事,司马迁说:李陵在家时孝顺父母,对朋友讲信用,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现在兵败被俘,当属无奈之举,李陵没有战死,而是投降,可能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朝廷(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这只是司马迁根据李陵平时的为人所做的推测,司马迁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落井下石。

没想到,司马迁的这一番真心之言,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祸(受宫刑)。

李陵投降时的详细的心理过程已无法知道了。但是从他劝说苏武投降的话来看,李陵对汉家天子是有所不满的。他说自己刚刚投降的时候,是“忽忽若狂,自痛负汉”。看来李陵投降时内心也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毕竟,一个人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况且家有老母妻子。选择投降,对不起汉朝天子;选择死亡,又何尝能对得起自己?

站在“人”的角度,李陵投降是自然的。毕竟尽力了,自己带领步卒五千人,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的骑兵围攻,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弹尽粮绝,后续部队又遥遥无期。如果想死,只有自杀。匈奴大概是爱惜这个战斗到最后的英雄的,虽然他斩杀了那么多的匈奴人,但匈奴人并没有杀他以报仇,这充分说明了匈奴人对他的尊敬。

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果匈奴人真的对李陵是那么的赏识,李陵的投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李陵之降匈奴,于气节上有污,但却是符合人情的。

再反过来看看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大怒。武帝觉得李陵应该战死,但匈奴人不愿意杀李陵。在汉武帝的潜意识里,李陵是就应该为汉朝而死的。李陵在忠于汉武帝这方面确实比苏武差了很远。

他在劝苏武投降时说,皇上年纪大了,有时独断专行,想做啥就做啥,有时大臣没有罪过,他老人家一不高兴就把人家的几族灭。在皇帝的眼里,臣子的命根本不是命,更别说臣子的家人的命了。古语所说的“伴君如伴虎”真是浸透了血泪的真理。

听了李陵的话后,苏武不但没有心动,反而说出一番让人颇为感动的话。苏武说,我们父子能有今天的地位功名,都是皇上成全的,常心里想着愿意为了皇上而肝脑涂地,现在如果能为了皇上去死,是一件很高兴的事。苏武又说,臣子效忠君王,就好像儿子孝顺父亲。一个做儿子的,为了父亲去死,了无遗憾。

苏武的这番话,今天的人看了,或许会笑其迂腐。但这些话里,让人感动的,是其中的坚守。生而为人,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这种坚守,足以动天地泣鬼神。与其说苏武是忠于汉武帝,不如说苏武是忠于自己的心中的原则,心中的“道”。

李陵之降,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会产生一种敬意;但苏武之不降,我们也可以理解,不但可以理解,更会从这种不降中产生出一种敬意,一种崇高感。李陵和苏武的选择都有其道理,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高度。

所以,在初步劝苏武没有成功之后,李陵又和苏武喝了几天的酒,然后又劝。这时,苏武说,我早就准备好以死效忠皇上了,你如果再来劝我,我马上就在你面前自杀。李陵听了,长吧一声,说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李陵说,天啊,苏武真是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义士。和苏武相比,我和卫律(另一个投降匈奴的人)的罪,比天还大啊。

在苏武面前,李陵感觉到了切实的惭愧。流着眼浅和苏武分别,走了。

不知道李陵听了苏武的话后,有没有后悔自己的投降?即使后悔也无济于事了,有些选择一经做出,就再也没有改变的可能了。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这个意思吧。

人生的某些选择,当慎之又慎。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坚守,换来的是青史留名;李陵的选择,只是换来了人生余下岁月的苟且。

我想,李陵心中,定会产生悔意的。

一个人只有不怕死,才更有可能活下来,苏武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贪生怕死,那他就很可能被杀死,苏武传中的虞常就是例子。

苏武在当时,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的,他决心以死报国,所以他几次自杀,一心求死。在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事败之后,苏武的部下张胜告诉苏武,自己和谋反有牵连,苏武听说之后说道:“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觉得肯定会被牵累,作为一个使者,被审问就是对国家的辜负,所以苏武说“重负国”,这个时个他就想自杀,但是被部下给拉住了。

在听说单于让卫律来审问自己的时候,苏武以死报国的决心更强烈了,他对部下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说着,拿起刀就开始抹脖子(引佩刀自刺)。卫律大惊,忙一把抱住苏武,又及时采取了急救措施,半天才救活(武气绝,半日复息)。

这次,苏武其实等于已经死过一次了。死过一次的人,可能会对生命有更深的体验吧!

苏武的一心求死,让单于刮目相看,《汉书·苏武传》是这样说的:“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被苏武壮烈的行径感动,就让苏武好好休养,每天早晚都派人问候。与苏武相反的,是把那些没有“壮行”的人都收系起来了。

在苏武两次自杀都没有死成之后,单于还是不死心,还是想让苏武归顺自己。这单于真是爱才心切啊。

苏武第二次自杀的时候,受伤较厉害。单于等苏武好的差不多了,又想出了一个计策,想让苏武投降。单于这次没有把苏武当成罪人,而是告诉苏武,要他和卫律一起审判那个叛乱的虞常。他让卫律在审问虞常的时候找机会说服苏武投降。

审问虞常想必很简单,因为谋反罪,三下五除二就咔嚓一声杀掉了。《汉书》中没有说审问的具体细节,就用了“剑斩虞常已”五个字道出了结果。杀掉虞常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杀鸡儆猴。

杀了虞常后,卫律又把剑指向了和苏武一起出使的张胜,就是这个张胜有虞常有联系,虞常事败之后才连累了他,他又连累了苏武。卫律对张胜说:“你和虞常一起谋杀单于近臣,罪当死。但是,如果谁有悔过表现,愿意投降匈奴的,就可以活命。”说着,就拿着剑指向张胜,这张胜是一个软骨头怕死鬼,在宝剑之下,马上就投降了。

卫律又把剑指向苏武,说道:“你手下的人参与谋反,你这个做领导的也应该同罪(当相坐)。”苏武理直气壮地说:“我又没有参与这件事,并且我和张胜也没有亲属关系,怎么能和连坐扯上关系呢?”

卫律一听,没话说了,但还是把宝剑架在苏武的脖子上。卫律这样说,是希望苏武能和张胜一样,在宝剑之下请降。但他想错了。面对架在脖子上的宝剑,苏武不为所动,面不改色,视死如归。单于一看来硬的不好使,苏武不吃这一套。便放下了剑,来软的,以自己为例,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投降匈奴之后,单于如何对自己好,现在自己“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说苏武你如果今天投降了,明天就会拥有和我一样的富贵和地位。

卫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苏武也许和自己一样喜欢荣华富贵。没想到,这一番“炫富炫贵”却招来苏武的一顿痛骂和鄙视。到了这个地步,卫律知道,想让苏武这个招降是不可能的。他把这结果认真地告诉了单于。

至此,单于终于明白,苏武是征服不了的了,但单于还是舍不得杀掉苏武。

于是,苏武就孤独地去牧羊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