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里,说到了理性思维,今天,我想分享给几个看《万万没想到》一书的心得,更多的是一些观念工具了,既是我对自己的回顾,也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所谓科学
万维刚老师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当然对科学有着相当权威的理解。对于科学,他的观点是,科学研究从来不涉及绝对真理。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两个古代哲学家坐在那里谈论“天道”,说来说去只能是空对空。科学方法的第一个智慧就是我不直接用“心”去跟“天道”对话,我做几个实验,总结几条规律,形成一个不求“天道”但求有效的“模型”。
我的理解是,所谓的科学,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真理,只是在他所使用的模型里的真理。大学里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学术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我觉得这句话有点宽泛,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直自洽逻辑的过程。
在相对论以前,我们一直认为牛顿力学是真理。所以,换句话说,绝对的真理也许并不存在。
另外,多个模型取平均值的方法,也叫“发挥集体想象力”,是一种减小误差的好方法。
书里还有一段对物理和哲学的精彩论述,摘录如下:
与哲学家们整天为了坚持自己的学派和“信念”跟人吵架不同,物理学家从不执着于任何一个物理理论,堪称是最彻底的革命者。但物理学家也有一个可以称作“信念”的东西,这个信念就是世界应该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物理定律应该适用于所有时间和所有地点,所有事件都必须精确地符合物理定律的数学方程。
主流科学是一个汉子
如果“主流科学”是一个人,他既不是仙风道骨的中国世外高人,也不是充满圣洁光辉的西方牧师,更不是温柔妩媚的小姑娘。他是一个淳朴实在的中年汉子。
他认为任何事情背后都必须有明确的答案,明确到他可以把这答案原原本本地写在纸上让你看懂。他从来不让你“顿悟”,他从来不让你“信则灵”,他从来不让你“猜”。他有什么说什么,不跟你打机锋,不跟你玩隐喻,不跟你玩暗示。他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一定正确,但他敢用最明白的语言跟你辩论,一直说到你服为止。
上面这一段为万维刚老师的精彩描述,我记得罗振宇老师的节目里也有一期讲到主流科学。罗老师说,如果科学不冷漠、不粗暴、不傲慢,对于人类知识生长没有好处,不能推动人类知识的成长,所以,科学必须是苛刻的。
心理学实验靠谱吗?
万维刚老师有一个观点,我们目前的心理学实验,大都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非喝一瓶的心理学。
什么意思,比如一个实验的议题是“佩戴护身符是否能给人正面情绪”,也许第一天就能得出“能充满正面情绪”的结论,但是之后就浅尝辄止,说不定第二天可能就不好使,时间长了反而成为了累赘。
也就是说,心理学实验,如果没有在长时间维度上进行,也许它的结论是有失偏颇的。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设计得非常合理的心理学实验。从这个角度说,实验心理学毕竟还真有可能是一门科学。
相关性和因果性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先说结论: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
比如“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这是一个相关性结论,但并不能说“吸烟导致肺癌”。
理由比如:
- 癌变的肺会使人对烟产生需求。
- 可能存在某种基因,这种基因会使一个人天生就容易得肺癌,同时还让一个人天生就喜欢吸烟。
- 也可能吸烟的人往往是喜欢深夜工作的人,是深夜工作导致肺癌。
- 也可能吸烟的人往往是经济状况比较差的人,其居住环境和营养不行,是贫困导致肺癌。
我来总结一下,假设A和B相关,我们不能得出A导致B。还有可能的情形是B导致A,C导致A并导致B,A和B相互影响。
我记得《学会提问》里面,有对这种议题的精彩论述。
比如一项研究表明“冰激凌会导致犯罪”,因为随着冰激凌销量的增长,犯罪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们推测冰激凌在人的大脑里诱发一种化学反应,促进了人们的犯罪倾向。
这明显是无稽之谈,按照我上面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想象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犯罪的人确实特别爱吃冰激凌;夏天温度升高,导致冰激凌销量上涨,也导致了犯罪……
所以,再总结一下,有相关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