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穿越”,穿越回去看看。
想象一下在大唐盛世,三五好友一处,炭火徐徐燃起,取出一块茶饼,在火上边翻边烤,茶叶要烤出像蛤蟆背一样的疙瘩,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待卷曲的茶饼又伸展开来,再放回火上翻烤。。。待到茶饼变软或者散发出香气时放入纸袋,保存香气。等茶叶冷却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 这段文字描写让我困惑,如果是茶饼,叶片如何卷曲、伸开?------还有,煮茶的“三沸”,在第二沸时搅成水涡,取茶末投入搅动;待第三沸时,投入第二沸取出的一部分水,降温停沸,生成茶沫,去掉茶沫上黑色的水膜。后茶汤上面东西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一堆描写,看得我云里雾里。)
斟茶过程就是从瓢向茶盏分茶,基本要领就是要让各晚的沫饽均匀。这里,第一碗汤叫“隽永”(哈,出处在此),隽味永长,指最好的东西。
而宋朝呢,我想更加“浮夸”应该是来自帝王家,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开始,饮茶之风炽盛,到了“斗茶”。这里,我非常困惑的就是“点茶”,可能是太阳春白雪了,经常被一些穿越文的作者拿来写,比如点出一幅松竹图、点出一个文字。。。。
从明代后,饼茶衰退、散茶开始,这些繁复的喝茶过程被一步步简化,乃至失传。
看一篇元稹写的宝塔体《茶》来体会一下当初的盛景吧。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