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讨论关于自我的话题。
昨天的文章里,我有写到爱迪生就是有很稳定自我的人。
用时光玩一场养成游戏(点击可跳转)
不论是手工课老师批评他小板凳做得太丑,还是同行嘲笑他发明灯泡失败了1万次,甚至67岁时一场大火,将他的实验室化为乌有,也依然没让他气馁。
他好像只会从失败里积累经验值,多年心血付之一炬,也成了他轻装上阵的理由。
这种心态帮他在世俗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爱迪生成为了名垂千史的大发明家,他的这些人生小故事也被我们津津乐道,持续给予我们力量。
但我不禁又想,如果他最终没能取得世俗上的成就呢,故事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走向。
比如他尝试了1万次之后,依然没能发明电灯。
他的实验室化为乌有之后,他也没能再发明留声机。
那么他会变成像堂吉诃德一样的悲情英雄吗?
像灯泡这样的变革性发明,可能需要天赋和运气,但大多数普通的成就,其实只需要勤奋和坚持就足够了。
只要方向正确,持续投入努力,即使没有伟大成就,也足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举世闻名的大成就是成就,日常生活工作中每一件小事的成就也是成就。
从本质上来看,两者并无高下之分。
这让我想起王阳明说的 :“ 精金者,在足角,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所谓圣人,只论其“成色”,不论其“斤两”。“成色”是人的本质品行,“斤两”是人的才智能力。
才干有大小,品性却无分别。
除了尧舜、孔孟这样闻名的圣人,世间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圣人。
同理,除了爱迪生这样举世闻名的,有稳定自我的人。
还有更多幸福的普通人,也因为稳定的自我,而踏实坚定地走在实现使命的道路上。
构建稳定的自我,需要用外界的成就来作为正反馈吗?
很多人不是因为有了成就,而有了稳定的自我。
反而是因为有稳定的自我,能持续朝着自己使命的方向前进,假以时日,而取得了世俗上的成就,并且这个过程是滞后的。
也有很多人取得了世俗的成就,却依然自我怀疑。
那么"自我"到底是什么?
"自我",是我相信,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因身份,地位,财富,名利而定义。
所有的外在的东西都可以失去,"自我"依然稳稳当当岿然不动。
这个"自我"是从何而来呢?
一个孩子在从小长大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对他的态度,传输的理念,就会成为他最初自我认知的印记。
有的人非常幸运,比如爱迪生,他的母亲对他非常包容,小时候不管犯了什么错误,他的母亲都告诉他,这只是一次尝试。
也有些人早早的从书里树立了世界观,构建起独立的精神世界,孕育出了一个自我。
还有一些人天生自我意识就比较强,比如古代的那些草莽皇帝。他们没读过书,也没有好的成长环境,但依然成为一国之君,万众领袖。
振哥说,有稳定的自我其实就是用正确的理念,自我洗脑成功。
所以总结一下,稳定的自我可能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受环境影响培养,第二是从书里接触然后自我说服,第三就是天生骄傲。
这三者最终都指向,我们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正朝着自己使命的方向稳步前行。
可能暂时不被理解,不被看见,会遭遇打击嘲笑,但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不急不躁,稳步前行。
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
这样的人可能慢一点,但不会走弯路,也不会太焦虑。
想起之前听武志红说到的一个咨询个案。
这位来访者是富二代,长得很漂亮,一路都是顶尖名校,毕业之后有个光鲜亮丽的好工作,在外人看来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她却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抑郁得想轻生。
武志红一开始也不能理解,后来随着访谈的深入,女孩告诉武志红,她有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妈妈,从小不管她做什么,妈妈都会来纠正她。
即使是把水杯放在桌上的这一个小动作,妈妈看见了也要挪动一下。
其实水杯放在左边还是放在右边,并没有差别,但妈妈就是要习惯性地动一下位置,她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
自我是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有存在感,有价值感。
而没有自我,就是不认可自己的价值感。
因为不觉得自己有价值,所以更渴望别人来认可我们的价值。
所以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在意世俗的成就,甚至通过取悦别人来证明自己有价值。
之前跟振哥讨论过,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普遍不够自信。
即使成绩很好,也只是按部就班被推着往前走。
振哥说,他之前在美国读研的时候做过老师的助教,他给班上的学生期末实验课评分。
美国学生如果发现分数低了,就会理直气壮地来找老师理论,不管自己做得好不好,都非常有自信。
但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一般给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从来不质疑。
这可能是由文化和环境造成的。
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没有对错之分。
即使学生给出一个很离谱的答案,老师也会含蓄地说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还可以再来听听另一种思路。
不管学生提出多么幼稚的问题,老师都会持鼓励的态度。
所以他们敢于表达,敢于提问。
但在中国的课堂上,一切以效率优先,如果提出一个很傻的问题,老师可能会批评,同学也可能会嘲笑。
所以我们在表达之前,就会习惯性地想一想,这句话能不能说。
中国是农耕文化,讲究隐忍、中庸,古训是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
这种文化的优点是有韧性,所以四大古文明,到今天只有中华文明,绵延了数千年。
而美国是海盗文化,他们靠个性,靠创新,靠竞争,靠个人英雄主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隐忍坚韧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同时还可以再加上解放思想,释放天性,鼓励孩子们自由表达。
孔子在2000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那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已经错过了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稳固自我的机会,又该如何修正呢?
在心理学的理论里,我更喜欢阿德勒的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但我们没有办法回到童年重来一次。
而阿德勒则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过去的成长经历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这些都不是问题,当你意识到的那一刻,你就可以改变。
给自己植入正确的信念,给自己洗脑,多做一些稍有挑战的事情,每完成一件就对自己确认一遍。
《哈利波特》的作者J. K. 罗琳说:“正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是谁。”
总结一下,我们如何才能得到稳定的自我?
最好是在童年时期,就被鼓励被认可、被欣赏,到成年期,就已经能够培养出稳定的自我了。
但如果我们已经长大了,那就需要靠自己重新养育自己,给自己洗脑植入正确的信念,认识到自己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感恩日记和成就日记是可行的方法,常常让自己体验到丰盛美好的感受。
早上站桩常常会有很多灵感涌现,这可能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性。保持空性,宇宙中更高维的智慧,才有机会注入和链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父亲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他说看到我昨天的文章很感动,感觉到我每天都在进步,有了自己积极稳定,充满正能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我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但父亲说他已经很满足了。
找到正确的方向,持续稳定前进,这就是他对我所有的期待。
将来能走到哪里,取得什么成就,这些都交给上天。
父亲对我的要求其实很严格。
我的每一篇公众号文章他都会打赏,偶尔几次在外面玩,写的很随意,他也会特意打电话提醒我要用心写,坚持写。
上次直播连线他全程来看,还用小本本记了很多建议,比如语速不要太快,小动作少一点,不要撩头发,提前准备话题,互动感要更强等等。
以前听到这些建议总会觉得有压力,总觉得自己已经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了,难道不应该再多一点肯定吗?
现在就更能感受到,这些建议背后潜藏的饱满爱意。
有一句话是:期待伤人,信任养人。
期待的背后是希望你变得更好,而信任是你现在就已经很好。
这一份期待的压力,终于在父亲给我打了这个电话之后,转化成了信任的滋养。
父亲说我乐观的性格,可能遗传自外公,这样的性格一旦找到正确路径就能飞速成长。
但如果将来遇到了挫折,依然要保持坚韧,不气馁。
我让父亲别担心。
他说他现在很踏实,因为我每天写文章,他可以看得到我的成长和进步,没有担心的感觉,反而是在见证着我如何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在接电话的时候,我掉了很多眼泪。
以前父亲在我心里,一直是很严厉的形象,虽然他从不吝于表达对我的爱。
但同时也会给我提很多要求,好像我不管怎么努力都离他的期待还差一点点。
这通电话让我彻底打开心结。
前段时间刚跟振哥讨论过,为什么半年前他给我提意见,我都听不进去,而且会不开心。
现在他给我提意见,我会认真思考,跟他讨论,而且还笑嘻嘻的完全影响氛围。
是因为结婚这半年,他让我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不会因某件事情做得好或不好而变化。
所以我知道他的建议,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在指责我。
看到了背后的爱,就能把建议和情绪分开。
从建议本身的内容出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在我跟父亲的关系也是如此,以前努力追赶都赶不上他的期待,现在他对我说他已经很满足、很放心了,对我没有别的期待。
而我现在,其实也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父亲要的并不是我有多么成功,他只是想确认我长大了,能让他放心了。
这是一次很独特的体验。
我的心好像变得更柔软了,有了一双更容易发现爱的眼睛。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关于内卷和躺平。
我们为什么不躺平,还要继续努力呢?
因为躺平不能解决问题。
而不管起点在哪里,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离梦想更近一点,也让家人更放心一点。
这种感觉多美妙,付出一点努力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