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和几个朋友到附近的酒吧小聚,沐沐问我,“小茫,你觉得自己会被身边什么样的同性朋友所吸引呢?”
驻台歌手唱起了舒缓的歌曲,我抿了一口杯中的无酒精饮料,沉默思考了几秒,说,“大概,我会被我永远都成为不了的那种人吸引吧。”
大家似乎都来了兴致,纷纷想知道什么样的人,是我觉得自己永远成为不了的。
我笑了笑接着说,“其实也没什么,我喜欢那种雷厉风行、心直口快,别人有什么毛病立即能够指出、从不迁就顾虑的那类人。”
小艾笑嘻嘻的把头靠过来,“哟哟哟,这说的不是我嘛。”沐沐立即把她的头从我肩膀上抬起来,说,“是是是,你是从来不迁就顾虑”,小艾立即装出一副委屈的样子,“所以得罪人的事咱也没少干。”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长大成人,最痛彻心扉的是,你选择了一条路,就永远无法踏上另一条路。”
人活着就是这样,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我们都曾努力过想获取某个人的生活方式、拥有和某个人的品性与气质相仿的特质,但是那面洁净的比对镜子似乎永远有着难以擦拭的污渍,让我们颦笑形似却永无神似。
回过头来,我们还是选择做回自己,其实这条路,也没得选,它就平铺在我们面前,选无所选,退无所退。
我的身边往往有很多性格热烈的朋友,风风火火的走路带风般,在她们眼里,我性子平淡如水,喜怒不言于色,而在我眼中,她们性子热烈如火,正如燃烧着的火把,温热了我这“稍欠火候”的内心。
Ailsa是我在一场社交酒会中认识的女孩,后来我和她私底下聊天开玩笑就叫她“美腻的小姐姐”,“要不要尝一杯这个?”,我笑了笑接过来,“好”,有了互相陪伴的伙伴,之后的时间也变得有趣起来。
简单的聊下来,发现我们不仅姓氏相同、竟然学的也是同一专业,都是数字媒体,只不过她是刚从英国留学回来,长期在家乡苏州定居工作的。她在公司的工作和我相仿,都是服务于公司品牌,但是她偏向设计,我更偏向内容。
这么多的机缘巧合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可聊,聊到了她在英国进修的课程,既有深入的设计理论研究,又有大量的设计实践,相比于国内的教育,对于实际工作有更大的帮助效果。聊到了各自公司的品牌VI系统、上线APP营销推广的方案、朋友公司里那些“水深火热”的加班、还互相推荐了几个热门的网剧,最近闲暇时间还会看一看。
Ailsa的声音很甜,轻轻柔柔的,但是眼眸中却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坚毅,偶尔谈吐中的标准的英式发音也是让人着迷。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两个同样“平淡如水”的人,一旦投入不大不小的“石子”,也是会交汇产生另一番别致的涟漪的。
“连冰冷的石头相碰,都会撞出火来,每个石头中事实上都有火种,可见再冰冷的事物也有感性的质地,情何以逃呢?”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朋友、选择什么样的爱人,他们都是你选择出的一面镜子,透过镜子映射出的,就是你自己,真实的你,或者说你所期待成为的那个“你”。
你所向往的那些向往,或许,正是别人难以摆脱的困窘。
无论我们选择了哪一条路,都未曾驻留,在交叉路口遥遥相望。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很向往你那条路上的风景。”
“是吗?我也向往你的呢。”
而你想摆脱的那些生活独隅,恰好,可能正是别人无法触及的期许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