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如荼的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比赛活动已经结束,本次比赛分四步进行:师徒结对、教研组打磨、课堂教学、赛后交流。其中虽然课堂教学是关键,但其他环节也很重要,按照四个步骤进行,意在从不同角度放大比赛的效益,提升比赛的价值,达到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成长,不仅仅是选手个人上一节课而已。所以说整个比赛过程中,凝聚了各参赛选手及其教研组、帮扶教师的智慧和心血。综观整个观摩过程,有以下几点肤浅感受与体会: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课堂
1. 在情境创设中,大多数选手都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切入,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逐步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知识,完全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2. 没有一位选手将问题硬抛给学生,强行让学生接受,他们大多数是引导学生从情境中的问题的简单解决中,由特殊到一般,逐渐生成。
3.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真正将课堂的主权交还给了学生,能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是最有成就感也是最有成效的一次学习经历。
4. 能够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带领 学生向更高更深处发展。这些课堂的处理方法都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 课堂中“细枝末节”处的把握“度”的困惑
1. 有些“人文观点”是否要渲染太多?如:拓展环节过度分析教材里的人文的东西,这些问题其实也反映教师对语文本质的理解有失偏颇。
2. 探究问题的必要性是否要体现?部分老师的课堂设计堪称完美,问题设计一环扣着一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课堂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但要想更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是否应该适当地按“学生的思路上课”,“让学生先来”,例如朗读可以让学生先来,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其他学生点评,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再去做。另外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比一直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价值更高。
3. 能否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空间?有些课给人的感觉太紧,匆匆,太匆匆,问题的抛出后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太少,课堂进行三十多分钟左右就进行拓展延伸,我想如果时间不够,完全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外。另外教师评价语言要多元化,有针对性,有追问。
4. 在知识载体的背后,课堂的思维容量有没有上去?那么衡量一节课优越性的尺度到底是什么?很多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很多,是身体在动还是思维在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的能力是否还在维持原状?品析语言,要依读悟情,引导学生谈感受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来进行。提出的问题过浅,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就能集体答出来,说明问题设置是无效的,所以课堂上的问题设置应优化,应围绕主问题来进行,循着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来设计问题。
5. 所用教学设计是否可以再创新,当然参照别人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应认真学习吸收,在它山之玉上创新,形成自已的教学设计和风格,陈瑞杰老师这一点做得好,我认为她在用《春》里的语言激情导入之后,可以以梨花为切入点,引出课题,解释“驿站”一词,我们欣赏驿站的梨花,速读课文,找对梨花的描写的句子,欣赏品味,结合朗读解决出现问题的字词,然后宕开一笔引出双关,结合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设置悬念、倒叙放到一块解决),这样设计就暗合了小说的三要素,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创新。
希望各位青年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多听课,多听名家的课,多阅读名家经典课例,志存高远,与时俱进,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最后赋诗一首以共勉:
北城中学扬风帆,
老少中青同条船。
众志成城摇大桨,
乘风破浪敢人先。
勤学苦练为成长,
美好前程在眼前。
甘面壁学积经验,
行稳致远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