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元宵节。
元宵节,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过年的最后一天。过完元宵节,人们便要回到生活的正轨。“过年”这个中国传统的盛大仪式也就此告一段落。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在一次次的过年中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年味儿”,什么是“淡”。“淡”是一种减弱的趋势;“年味儿”这个词却具有非常深的主观意义,每个人对“年味儿”的理解都不同,我们很难对它下一个逻辑上相符的定义。
有的人认为“年味儿”是点鞭炮,吃饺子,看春晚的仪式感;有的人认为“年味儿”是穿新衣、吃美食的满足感;有的人认为“年味儿”是阖家团圆的幸福感;有的人认为……
其实都对。
“年味儿”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的心目中,都是不一样的;“年味儿”的含义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如果把所有的“年味儿”放在一起,会是什么呢?我的水平不足以概括。但是引用 知乎 上一位答主的话。“年味儿”是对渐行渐远的某种理想主义的追求。年味儿从来都没有淡过,只是人变了。
可能这句话也不一定正确,但是相对其他对“年味儿”的解释,这已经非常漂亮了。
年长的人心目中,“年味儿”可能是这么解释的:很少买新衣服;很少吃肉;反季的水果根本买不起;没有手机、网络、高铁、飞机,亲友写信联系;看不到任何娱乐节目;休假少。过年的时候穿新衣服好开心;敞开吃鱼肉蔬菜瓜果;亲友团聚超级热情;春节晚会真精彩;假期睡懒觉好舒服。那个时候的年味儿就是过年期间能做到我们平时难以做到的。
年轻的人心目中,“年味儿”可能是这么解释的:去各种亲戚家,吃好吃的,磕头拜年收压岁钱;和亲戚家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玩闹;看大人打麻将;放漂亮的烟花;看赵本山;看春晚重播里的赵本山;看电视里过年期间一直放的动画片。小时候能肆无忌惮的玩儿闹,长大了哪怕面对面也是各玩各的手机,这也是年轻人觉得“年味儿”淡了的一大原因吧。
还有的人心目中,“年味儿”可能是这么解释的: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大年初二,走亲戚;初三初四,收红包;
......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过年时繁琐的仪式都在慢慢简化,“仪式感”的缺失也是我们觉得“年味儿”流失的原因之一。
“年味儿”没有变,变化的是时代和我们自己。我们觉得“年味儿”淡了,其实是我们自己变了。我们现在平常的生活已经能和过去媲美了,过去觉得有“年味儿”的活动,到了现在就没有以前那么好玩儿了;但是我们现在也有现在的“年味儿”,集福字、抢红包,凡是我们玩的不亦乐乎的,不也都是新的“年味儿”吗?
最后引用一段话来做结尾。
“年味儿”不仅在于物质的充实,仪式的繁复,还在于平淡生活中的一段穷讲究、折腾劲儿,在于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努力维持的真诚和友善,在于逐渐走远的某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