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鲁迅最负有盛名的散文集之一,《朝花夕拾》凭借其老练的写作技巧与深厚的思想意蕴享誉后世,其中所描绘的人物更是复杂多变,完美的展现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社会横切面群体特色,小可挖掘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大可追溯于时代群体之下的国民代表。故而今天,此篇文章主要深入剖析其中的一些特色人物,展现鲁迅眼中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小人物风貌。
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父亲
《五猖会》中所描绘的父亲,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礼教里古板的卫道士形象,不近人情、刻板冷漠、严厉凶狠,对待年幼单纯的孩子完全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式的严苛教育方法。陆逊对这样一位人物的刻画,既可以引援于他父亲的自身形象,更多也可以看作是鲁迅本人对封建卫道士的强烈批判指责,其中同样也蕴含了对封建家长制度的不满与控诉。在那样一个新思潮暗流涌动的时代,古板的父亲就如同腐败的清政府一般,注定在迂腐之中走向灭亡。
迷信礼教的牺牲者——阿长
鲁迅笔下所描绘的保姆,则照应了那个时代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睡相不好、切切察察,却又真诚善良、勤劳能干。在这个人物身上,鲁迅更多流露出一种“怒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无奈与愤懑,阿长就如同单四嫂子、华老栓夫妇,她恪守本分、淳朴善良,却又愚昧无知,带着显著的“国民劣根性”,照应了许多大时代下的底层社会人民。
他们既是旧时代的牺牲者,也是旧制度的冷漠帮凶。他们的原罪在于愚昧,但一切罪恶的根源所在,却离不开封建迷信的长期迫害。并非鲁迅认为这个社会人心惟危,而是这个社会确实人心惟危,只是人们觉察不到而已,人们都在这惟危的气氛中混沌地接受了这个社会麻木的生态环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者早已在清醒的社会分析中看清时代局限,也试图通过自己的笔端不断加强直面和愤击。
时代浪潮的引渡兵——范爱农
范爱农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满有力,一方面,作者希望通过他的故事来赞颂饱含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作者希望通过范爱农的悲惨境遇来批判社会的麻痹冷酷。
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悲戚情调,笔者表扬范爱农的革命精力和高尚情操,同时也同情他在革命后受到的悲惨待遇。民众的庸俗蒙昧使他感到深深的愤恨,群众的冷漠照应个别觉醒者的悲哀,更使范爱农最后的落水而亡显得崇高而伟大。在我看来,鲁迅塑造范爱农形象的初衷,依旧是为了“聊以慰藉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同样,范爱农的故事,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本身存在的巨大弱点,即革命党人严重地脱离群众。他空有一腔拳拳爱国之心,却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与尊敬,反而备受歧视嘲笑,恰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性根源所在。
社会内涵、城乡关系、中国思维······鲁迅的《朝花夕拾》还有数不尽的思想瑰宝等着后人去探寻,一日之计,往往在于展,涌一段经典,香气氨氫:品一本好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