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逻辑源于《身份的焦虑》,作者阿兰·德波顿,一个头快秃了但依旧成为我文学界男神的英伦才子。
很少有人会一直满足于平凡平淡的婚姻,也很少有人只是耽溺于轰轰烈烈琼瑶剧的爱情里,但我们每个人都渴求在恋爱中获得一种尊严。这种尊严,可以简单地阐述为他人对自己的喜爱。
世界上最大的误会就是“他/她喜欢我”,只要内心戏足够,全世界都在暗恋着我。这主要原因在于我们颜值不够/财力不够,当然主要是因为颜值不够。在恋爱中,只要你财力足够(特别是男性),他们还是会有足够的自信能买到一定的爱情。但内心纯净的富家少年,还是会很担心,她究竟爱的是我的人,还是我的财。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很有可能就是颜值不够的人,毕竟颜值足够高的人从不担心他人是喜欢自己的脸还是自己的人。人和脸,本身就是一体的,但其实人和财,其实也是一起的。
在颜都变成一种可数据化的值时,大家从学生时代便养成的应试习惯起了作用。虽然从来没认真研究应该是考清华还是北大(毕竟绝大部分人是考不上的),但是在颜值市场上,他们都有了利器——修图。拍拍拍,凹姿势,他们在镜头前寻找自己最美的角度。相信在滤镜下的自己,能和日韩精致少男少女、欧美型男辣妹比拼。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自拍,以希望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关注or点赞。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对自身颜值的判断有种蜜汁自信,但同时我们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虽不至于让别人来完全认同自己的颜值,但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人认同并且知道自己的颜值。
在实用适用消费时代过去的今天,大家爱上了消费视觉。在讲双方条件明码标价的相亲市场上,只要长得美/长得帅一点,足以秒掉除了颜值外其他条件都还不错的备胎。但,如果我们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他人对我们颜值的判断就不会伤及自身。
我们会发出自己的自拍在网络平台上,然后敲下文字:被XX说丑了,大家觉得呢?只要你是扮演弱势一方,下面的群体基本评论走向都是:不会啊,XX部位就很好看啊。但如果你发出自己的自拍,然后敲下文字:别人说我和XX明星长得像,大家觉得呢?下面的评论风向基本是:丑拒,碰瓷了。
当中起作用的便是他人的评价。我们不会孤立地形成对自己样貌的期望,而更多的是以身边的人作为参照物。如果线下1V1进行颜值打分,相信很多人都会诚恳地承认XX是比我美,但发展到线上,就会变成:这个戏精是哪里来的?
颜值与我们相差甚远的人找到什么样的伴侣,我们并不关心,而颜值与我们相当的人找到什么样的伴侣,我们就很关心了。世界上最难忍受的大概就是和我们颜值差不多的人找到一个颜值巨高的男/女朋友。
妹子对于“整容怪”与汉子对于“娘炮男”基本是一样的态度。天然的美貌与生俱来,他们渴求不得,但明明颜值和我们差不多或者比我们还差的人,怎么可以变得这么好看。他们其实内心不介意好看与否,他们其实真正介意的是,他人通过整容or打扮,获得了更多异性的青睐。
但整容怪和娘炮男越来越多的时候,大众选择统一口径吐槽,而非关注为什么他们开始走上整容或者娘炮的路线,他们总是忘了,整容需要经历多少痛苦的手术和恢复,娘炮的形成需要多少粘在脸上不适的妆粉和服装。
恋爱达尔文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的屌丝都应该独孤终老,男女市场上都应该让他们顺其自然地剩下。他们坦言,屌丝男/女都对站在对立面的异性有极大的恶意,这样的他们就不该生儿育女,进而降低整个人类的素质。他们将希望投入到下一代中,却在网络上恶意诅咒对方嫁不掉/娶不到老婆。当然,当中值得兴味的是,女性更多认为男性作为大猪蹄子,不应该有女票;而男性更多认为,即使这帮女人如此蛮横,但终究会臣服于男人。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种焦虑?——理性。
把自己的颜值设置为0,然后听取他人的意见。发带了滤镜的自拍时,不要过分相信网络、社交平台的点赞和赞美之言。公众舆论的缺陷,在于公众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交付给理性,而是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直觉、感情中。情绪的发泄和自我观念的表达,远远比理性更为重要。当然,经历过相亲的人更具有这种理性,毕竟相亲见面后,对方有没有主动联系你,就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真实颜值。
不过,建议大家千万不要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对他人的容貌给予客观的评价,否则我们会因此而变得没有朋友。也不要灰心,这个世界上如果以颜值作为标准,人群分布应当是金字塔型,也同样要知道,如果以才华作为标准,人群分布也应当是金字塔型,人品、教养、工作亦如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形成一个人的因素有很多,绝非仅仅颜值这一点。我们也不要过分抨击唯颜值论,毕竟天赐的容貌也是一种稀有的资源。
学会割裂颜值与恋爱之间的关系,凭借你的大脑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非要做一个颜狗,那么建议你尽快找到一个颜值高的伴侣。一旦你拥有了,你就会很快对颜值失去兴趣。有些已婚者说的结婚这么多年还是觉得自己的伴侣很帅,这当中已经掺杂了其他元素,而非颜值的单一作用了(他们的伴侣是否真的颜值高,就见仁见智了)。当然,这个解决办法的关键可能在于颜值高的伴侣是否眼瞎。
当我们学会理解恋爱与颜值的焦虑时,要理解现象背后的意识,并对外界产生质疑。要知道,人终有一老,等老了之后大家都是要丑的,虽说颜值高的人很大概率老了后也没那么丑,那可以往后再想一想,人终有一死的,死了之后大家的颜值也不顶用了。
恋爱与颜值的焦虑只有一种情况下才成问题,那就是我们遵循颜值至上导致的焦虑价值观。我们盲目信服了颜即正义的理论,不加思考不加怀疑,全然相信并封为圭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比美美美更好更快乐的生活方式时,大抵就是自己的人生悲哀吧。
摘《身份的焦虑》中的一段话:“一旦我们充分了解了他人思想的肤浅和空洞的本质、他人观点的狭隘性、他人感情的琐碎无聊、他人想法的荒谬乖张,以及他人错误的防不胜防,我们就会逐渐对他人大脑中进行的一切活动变得漠不关心。……然后我们就会明白任何一个过度重视他人观点的人给了他人过高的尊严,”哲学遁世主义的代表人物,阿瑟·叔本华如此说道。